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大众文艺标注新时代

0
分享至


半月谈评论员胡一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时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何谓新大众文艺?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何深意?

时代生活是文艺之源,文化传统是文艺之根。文艺总是以最敏锐的方式反映时代变迁,映射时代生活,又总是以最生动的样态彰显传统之魂,推动文脉赓续。“新大众文艺”,这一聚焦新时代中国本土文艺经验的概念正引发广泛关注,形成全国文化热点,堪称新时代文艺史的标识性现象。

不少80后社会中坚青年或许还记得,20多年前在网上风靡一时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人们在被“轻舞飞扬”和“痞子蔡”的故事深深打动的同时,逐渐认识了网络小说这种新文学类型。当互联网日益普及,在网络空间里,写作的兴趣、表达的愿望、交流的渴求都可以更便捷地实现。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5.75亿,占网民规模的51.9%,成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学样式。庞大的网民群体承担起了文艺接受者、消费者和供给者“三位一体”的功能。快递员、外卖员、保洁员、出租车司机等大众成员,从文艺的接受侧来到供给侧,把鲜活、具体、原生态的生活,以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从新的维度定义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与此同时,伴网而生、因网而兴的新文艺类型的主流化、精品化进程不断加快。继飞天奖、金鹰奖把网络剧纳入评奖之后,2024年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次把网络文艺单列评奖,评出《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中国奇谭》等10部优秀作品。

这些优秀作品深刻反映了文艺创新与科技进步的联动相融、文艺繁荣与用户需求的互动相生、文化创造和时代审美的同气相求。孕育或成熟于网络文化的内容新IP、叙事新手法、审美新元素,不断丰富着传统文艺的题材类型、形式手法和美学内涵。不论是电视剧《开端》对“无限流”手法的运用,还是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穿越叙事,抑或改编自网络游戏的舞台剧,以及AI发展带来的文生图、文生视频,都为“写什么”“怎么写”“谁来写”的老问题提供了新答案。

这一切充分说明:作为文艺创作生产关键词,互联网等新媒介、新技术不仅具有技术属性,更具有美学内涵,当它融入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接受消费全链条,不仅重新定义了大众与文化的关系,而且重新建构了文化生机和创造活力迸发的方式。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接续了20世纪初以来文艺大众化的精神脉络,承接并弘扬了人民文艺的基本精神,为党的文艺方针注入了时代内涵。历史地看,“大众”的内涵是时代主题的映射。在革命战争年代,大众作为革命的动力和主体,往往表述为“革命大众”“劳动大众”;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众”作为“文化”的定语,在“大众文化”的场域中担当消费主体的角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这些年,小镇青年看电影,少儿艺术教育热,中国大妈跳广场舞,人们争相打卡博物馆、美术馆,各地自觉开展艺术乡建,美术展、快闪等文艺活动风靡楼宇商圈,高艺术含量的文创产品火爆出圈……人们越来越追求日常生活的“含艺量”、生存环境的“含美量”,文化创造的自信自觉越来越强,参与文艺创作的动力也越来越充沛。

在文化新质生产力支撑和推动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当我们感叹外卖诗人、才艺博主、UP主给我们带来如此新颖而丰盛的文化体验时,应当想到,这只是新大众文艺大潮中率先跃出水面的浪花。

新时代塑造新大众,新媒介催生新文艺。奔涌于文化传统与媒介变革交汇处的新大众文艺,为新时代文艺高峰的诞生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机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新大众文艺必将以更充沛的生机、更磅礴的力量,推动中国文艺创造气象万千的时代华章。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11期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学申论的谈妹 incentive-icons
学申论的谈妹
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14407文章数 253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