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的生活和故事,点关注、不迷路!
本文作者:资深电商从业者 张涛
修改整理:豫见 老家河南
推荐理由:“隔辈亲”,也许享受过这种关爱的人,看到这三个字,心底就趟过一股暖流,想起和蔼可亲的她/他,眼睛就湿润了,我想说:这样的你,很幸运。
除了父母以外,有幸得到另一份最纯粹无暇的爱,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么幸运。
前两天有位读者留言说:本来是进来看老家的美食,却看到了“姥姥”,三十岁的大小伙子又哭了。昨晚又梦到姥姥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坐在门口柿树下缝花包。
你看,简短几句话,我也跟着动容了,记忆的画面那么具体,“坐在门口柿树下缝花包”,我就想起姥姥喜欢静坐遥望的样子,一位和蔼可亲、心地善良的老太太,走了好几年了。
我们心里有一个对我们“隔辈亲”的老人吧,回忆起来,温情无限又带着不尽的遗憾。
本文作者所描述的往事,不多,我想他也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奶奶说,那是文字无法表述千万分之一的想念……
![]()
01
2003年,SARS肆虐着人间,那年也是我最亲的人——我的奶奶离去的年份。
奶奶去世整整22年了,我经常会想起她,感觉离我还是那么近,就好像昨天一样。
每次想起就会忍不住的难过,一直就想着写些什么来纪念,可是每次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因而迟迟没有下笔。 而今,我也想写点什么以纪念奶奶。
翻起往事中的记忆片段,才知道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往昔就像沙从手指间流过,留在手上的只有星星点点。
奶奶的身影在我身后越来越模糊,但一想起奶奶,就是那熟悉的感觉,温暖的记忆,是我沉甸甸的想念。
奶奶一辈子的生活,覆满了黄尘和苦难,是早已消失了的岁月。
![]()
02
奶奶的脸圆圆的,这点我小时候像她。打我记事起,她脸上、手上的线条粗糙地打磨着时间的印痕,她的眼神是散散的,仿佛习惯了生活的苦难,也知足于生活的赐予,再无所求。
爷爷去世后,奶奶便常年和我们一起生活,小学、中学、大学我都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一年年这样过来,与奶奶相伴日子中的点点滴滴,仿佛还是昨日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常使用的针线筐里面,尽是些陈旧的碎布、针线盒、黑剪刀,那是奶奶所有的家当。
还记得初中的一年暑假,我和奶奶拉个架子车去捡小麦,中午就吃了风吹日晒、干裂得馒头,那时的太阳毒辣,我们汗流浃背,可是奶奶仍旧不舍得放弃掉落在田间零零碎碎的麦穗。
尽管曾经生活艰苦,但是奶奶总是想方设法地改善我们的伙食,每到春天到来的时候,奶奶就捋榆钱和槐花,给我们做蒸菜吃。
有天晚上,我因小事和母亲闹别扭,晚上离家出走(也就走到村的公路边田地),后来我饥饿难忍,便偷偷溜回来,奶奶赶紧拉我到厨房给我炖鸡蛋,给我添加衣服,看着我心疼地哭了起来。
![]()
03
2003年春节,妹妹结婚我回河南老家,见到久违的奶奶,发现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脸色蜡黄,消瘦很多。
那年春节虽然在家时间很短,但每天都是我抱奶奶去休息,然后帮她盖好被子,盖好被脚。
因我计划在广东那边做点小生意,于是 大年初三那天急匆匆地从家奔赴广东,临走那天,奶奶突然哭了,哭的很伤心,嘴巴喃喃……
当时我很粗心,而且我当时只想多挣些钱,想着这样就可以让她过上好日子。
直到奶奶去世后,我才猛然体会到奶奶当时的心情:奶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让他孙子多陪伴她,想多和她孙子说说话……
![]()
04
奶奶离去后,我只能在广东看着她的照片,不能亲自送她一程(因为SARS)。
我常想,生命的延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之间的距离,远不只是生与死的遥远。
我们之间的相像,又远不只是1/4的基因。
这么多年来,无论怎样风雨兼程,你都是我内心最坚强的力量。
作者:书写人间百态。老乡爱看的公众号,常有爆文10万+,阅读量达1000万+,这有温暖的乡村记忆,仅此一号,长按下图即可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