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夏朝搜索失败背后:我们是否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华夏文明的童年?

0
分享至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时,170多位顶尖学者,碳十四测年、卫星遥感这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全都用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连一块刻着“夏”字的甲骨都没找到。反倒是2014年知乎上一个不起眼的帖子:“别在黄河里捞‘夏朝’了,它很可能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时代。”这个听起来有点叛逆的想法,正在悄悄改变我们寻找夏朝的方式。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寻夏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时间根本对不上。 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竹书纪年》说夏朝471年,司马迁的《夏本纪》还列出了17位君主。可考古学家们挖出来的“二里头文化”,满打满算只有200年左右。前面缺了三百年,后面还与商朝早期文化重叠了一百年,更让人头疼的是,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地层关系明明显示它早于商朝的二里岗文化、晚于龙山文化,怎么看都像是史书中的“夏墟”。可当碳十四测年结果出来,它的年代偏偏与商朝早期“撞车”了。这一撞,直接把学术界撞成了两派,有人坚持二里头全程都是夏,有人说它半路就变成了商。直到2022年,最新的碳十四技术把误差缩小到正负15年,可那一百年的重叠区依然纹丝不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时间问题让人头疼,那文字问题简直就是绝望。 商朝人给我们留下了十几万片甲骨文,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祭祀、战争甚至牙疼怎么办;周朝人则在青铜器上铸下一篇篇金文,庄严地记录着册封和功绩。可在二里头遗址挖了七十多年,发现的273个刻画符号里,能连词成句的一个都没有。最像文字的一枚骨刻,上面只有三个重复的符号;最精美的绿松石龙,虽然气势非凡,却仍然停留在图腾层面。没有指证性文字,在国际学术界看来,你要如何向世界证明二里头就是“夏”,而不是另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古国?2021年清华简《参不韦》公布时,里面出现的“西邑夏”一词让所有人兴奋不已,可仔细研究后发现,那不过是周朝人对前朝的追忆之词,根本不是夏朝同时期的证据。


二里头文化的文字符号与礼制文明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我们试图通过拼接考古遗址来定位夏朝时,看到的却是一幅“满天星斗”的景象,这让人更加困惑。 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阶段,中华大地上同时存在着众多颇具规模的聚落:晋南拥有观象台的陶寺遗址,关中有关桃园遗址,豫西有王城岗、瓦店,山东有城子崖,湖北有石家河……每个遗址都带着些“夏文化”的特征,可又没有哪个能完全代表“夏”。2018年到2023年,国家文物局启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专项,12个省的42支考古队联合行动,将搜寻范围从中原扩展到黄河上游、淮河流域甚至长江中游,结果谜团反而更多了。


陶寺遗址沙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让人震撼的发现来自河南叶县的余庄遗址,这个只有3万平方米的小聚落,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型小区的面积,却出土了18具殉人、青铜爵和象征权力的牙璋,其规格直逼二里头这样的中心聚落。它孤零零地藏在淮河北岸,仿佛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可能处处都有这样的“小国”存在。这时候再回头看网友的“神预言”,确实让人恍然大悟——夏朝或许根本不像后世那样是大一统的帝国,而更像是“五代十国”那样的局面,诸侯万国,各自闪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考古学家王巍提出的“霸权盟主”模型或许最接近真相。《战国策》里记载“大禹之时,诸侯万国”,换算下来,在黄河中下游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一个“国”的领地只有50平方公里,差不多一个乡镇大小。这么看来,夏后氏根本不像秦始皇那样的“皇帝”,更像是实力最强的“班长”,通过治水、会盟和战争获得短期霸权,却没有建立后世那种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你看看二里头的宫城,才10.8万平方米,不到北京紫禁城的七分之一;青铜礼器虽然精美,却全都集中在宫殿区,普通村落用的还是石斧和陶罐。这种“大房子—小村落”的鲜明对比,说明当时的资源虽然集中,但辐射范围实在有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环境简直就是一份“灾难套餐”。 公元前1900年左右,北半球经历了一次持续300年的寒冷期,黄河流域降雨带南移,洪水变得频繁起来。陶寺、新砦这些遗址都发现了被洪水冲毁的淤土墙基;二里头宫城的城墙也显示出反复修补的痕迹,清晰地记录着“水患—重建—再水患”的循环。更残酷的证据来自2019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52例人骨中,有11例检测出了鼠疫杆菌蛋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在遗址边缘,还发现了一批乱葬坑,没有随葬品、没有棺椁,有的遗体甚至肢体残缺。洪水和瘟疫的双重打击,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满天星斗”般的小国会相继暗淡——面对这种系统性的灾难,松散的政治联盟实在无力抵抗,最终被更具组织性的商文化“连锅端”,也就说得通了。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考古界已经换了一种思路。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夏文化研究工作方案(2023—2030)》,首次把目标从“证经补史”改为“社会复原”。这意味着,大家不再死磕那个“夏”字,转而通过高精度测年、全流域调查,甚至结合古DNA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跨学科手段,去重建四千年前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连我们普通公众,现在也能通过工地直播、开放数据库参与到这项伟大的探源工程中。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具争议性的话题:当我们执着于寻找“夏朝”这个名号时,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

有人认为,必须找到刻着“夏”字的文物,才能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否则,总觉得少了最关键的物证,说话不够硬气。然而,陶寺的观象台、二里头的青铜作坊、余庄的牙璋,这些实打实的遗迹,难道还不足以描绘一个辉煌的文明图景吗?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一个“名字”,而忽略了名字背后那些鲜活的历史真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说得好:“找不到‘夏’字,我们就写一本无字地书。”七十年的考古发掘,我们虽未亲眼见到“夏”字,却看见了陶寺贵族仰望日影的虔诚,看见了二里头匠人浇铸青铜的专注,看见了淮河小国首领用牙璋交换贝壳的场面。这些碎片拼不出夏朝的“身份证”,却拼出了四千年前我们祖先最真实的生存图景。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放下对“王朝”二字的执念?如果夏朝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而是由众多城邦组成的文明共同体,这是否会动摇它作为“华夏第一王朝”的地位?在你看来,证明夏朝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一个名分,还是为了理解我们文明最初的样貌?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一起拼凑这幅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文明拼图。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峇里岛归来!陈欣茵比基尼大秀惊人曲线,“34E身材太惊艳”?

峇里岛归来!陈欣茵比基尼大秀惊人曲线,“34E身材太惊艳”?

娱乐领航家
2025-11-09 00:00:02
2025-11-09 11:27:00
娱乐喵喵说
娱乐喵喵说
分享娱乐
512文章数 1180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赏金猎人"用无人机猎杀200头野猪:一次只能带一支箭

头条要闻

"赏金猎人"用无人机猎杀200头野猪:一次只能带一支箭

体育要闻

马刺绞赢火箭,不靠文班亚马?

娱乐要闻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上涨0.2% C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数码
家居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Q3移动智慧屏全渠道销量涨29% 线下市场高速增长

家居要闻

现代自由 功能美学居所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福建舰常驻地为三亚军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