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我自己爱读书,且感觉受益良多,所以一直希望孩子也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家里的书柜摆满了精心挑选的绘本、童话和科普读物,但他的注意力被牢牢焊在手机上或者电视里。
“你看爸爸多爱读书。”我故意在他面前捧起书本,他却从我膝上溜走,去找他的小汽车了。
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我收获的,只是满满的无力感。
转机发生在一个偶然的周六。我带他去市中心买鞋,连续逛了几家商场后,我们都累了。路过新华书店时,我灵机一动:“爸爸还要去隔壁银行办点事,你在书店里的长椅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好吗?”
他点点头,巴不得不再走路。
四十分钟后,我返回书店。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读者三三两两,店里很安静。我四处张望,终于在靠窗的角落找到了他——盘腿坐在地上,一本《神奇校车》摊在膝头,看得入神。他的表情我至今记得:微微张着嘴,眼睛发亮,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连我走到身边都没察觉。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我没有打扰他,而是在旁边的书架翻书。他又看了将近半小时,才依依不舍地合上书,小声问我:“爸爸,我们能不能买这本?”
回家的路上,他兴奋地讲述书里的情节——校车怎么变成宇宙飞船,同学们如何登陆火星。那是他第一次主动、完整地读完一本文字较多的书。
“书店里好多小朋友都在看书,”他说,“坐我旁边的哥哥告诉我,这本书特别好看。”
此后,每个周末去书店成了我们的新惯例。我不再指定他读什么,只是陪着他,各自挑选喜欢的书,安静地共度一段时光。他渐渐从绘本读到桥梁书,从童话读到历史故事。家里的书不再是我的摆设,成了他主动探索的宝藏。
更让我惊喜的是变化不仅限于阅读。因为读书多了,他的表达能力明显提升,写作文时总能冒出有趣的比喻。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专注和独处——能够安静地沉浸在一件事中,这比任何知识积累都珍贵。
就像把一棵小苗栽种在肥沃的土壤里,它自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们需要的不是每天去丈量它的高度,而是为它提供阳光、雨露和适合生长的环境。
如今,儿子已经上初中,阅读成了他生活中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偶尔我还会想起那个午后的书店,想起阳光怎样照亮他专注的侧脸。教育的真谛,有时不在谆谆教诲中,而在默默营造的氛围里。
与其催促孩子走向书本,不如让书本自然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这大概就是氛围的力量——无声,却最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