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
一声巨响,划破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的夜空。苏联的骄傲、当时最大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炸了。
火光冲天。
1点28分,核电厂第二消防站接到警报。消防员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火灾”。
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广岛原子弹400倍的辐射。
一个“世界末日”的开关被按下,而最终封印它的,是60万人的血肉之躯。
凌晨1点23分:“最安全”核电站的自爆
在爆炸之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工业和科技的象征。
它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处,是苏联最大的核电站,被官方盛赞为“最先进、最安全”。
![]()
它采用的是苏联独有的RBMK-1000型石墨沸水反应堆。
悲剧,恰恰源于一次“安全测试”。
1986年4月26日的那个凌晨,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一项“汽轮机相关的安全试验”,目的是测试在断电的几十秒空档期,汽轮机能否为冷却系统供电。
然而,由于一系列“极其粗心和草率”的违规操作,反应堆的功率失控,出现了异常。
凌晨1点23分40秒,惊慌失措的技术员,按下了那个红色的“紧急停堆”(AZ-5)按钮。
这是最致命的一步。
这个按钮,本该救命,却成了“引爆器”。
![]()
RBMK反应堆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控制棒和安全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按下按钮后的短短7秒内,反应堆的功率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急剧上升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核心温度瞬间过高,蒸汽压力剧增。
一声巨响,强烈的蒸汽爆炸,直接将反应堆那2000吨重的上盖炸飞。
紧接着,空气(氧气)涌入,与反应堆核心里那1700吨的可燃性石墨减速剂接触。
“轰——!”
第二次爆炸发生了。裹挟着铯-137和锶-90等强辐射物质的尘埃喷向天空。
这场灾难的“元凶”是制度。RBMK反应堆本身就不稳定,操作难度极高,更要命的是,它缺乏国际核电站通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固的安全壳。
再加上苏联当时“大干快上”的管理导向,追求高速完成,最终酿成了这场人类历史上首次7级核事故。
![]()
无知的冲锋:第一批“活死人”
凌晨1点28分,火灾警报响起。
核电厂第二消防站的28名消防队员,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立即出动。
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核辐射,通讯里只说是“反应堆厂房起火”。
他们没有穿任何有效的防辐射服,只有普通的消防战斗服,就直接冲向了反应堆厂房,甚至爬上了还在燃烧的屋顶。
他们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辐射源之一。4号反应堆已经彻底暴露,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是1945年广岛原子弹的400倍。
![]()
就在他们冲进火场的同时,距离核电站几十公里的普里皮亚季市,许多居民被爆炸声惊醒。
他们看到核电站上空五颜六色的“漂亮火光”,甚至有人好奇地跑到阳台上围观。
他们不知道,那“五彩斑斓的黑”,是死神的镰刀。
第一批消防员的代价是惨烈的。他们扑灭了明火,但也吸入了致死量的辐射。
事故发生后,马上有203人被紧急送往医院。
但一切都晚了。
第一批冲进去的消防队员和救护员,有28人(在首批31名死者中),在随后几周内,因急性辐射症(ARS)在极度痛苦中不治身亡。
![]()
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普里皮亚季市才响起广播,要求居民“立即撤离”。
广播里安抚市民,说这只是“临时措施”,“几天后就返回”。
这座为核电站5万名员工和家属建造的“模范城市”,瞬间人去楼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一个以核电站为圆心、30公里为半径、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的“疏散区”(隔离区)就此诞生。
总计有40万人被迫离开故土。
![]()
普里皮亚季,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鬼城”。
60万血肉之躯:封印“黑暗之神”
第一批消防员用生命扑灭了明火,但真正的噩梦才刚开始。
4号反应堆炸开了花,1700吨的石墨还在燃烧,裸露的堆芯持续向欧洲上空喷射着致命的放射性尘埃。
怎么办?
苏联军方出动了直升机。在接下来的10天里,飞行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飞临反应堆上空,总共投下了5000吨硼、白云石、沙子和铅,试图把火压住。
![]()
火是压住了,但堆芯还在。
必须把它封起来。
苏联调来了西德的军用遥控机器人,试图清理屋顶上那些高辐射的石墨块。
可辐射剂量太高了,机器人的电子元件几分钟内就失灵了。
机器失灵了,怎么办?
苏联当局做出了一个“中世纪”式的决定:用人填。
这就是后来被统称为“清理人”的庞大群体。
在事故后的几年里,苏联政府总共动员了600,000名军人、警察、消防员、矿工、司机、医生和工人,投入到这场“战争”中。
![]()
他们中最惨烈的工作,就是在4号反应堆的屋顶上。那里堆满了刚从堆芯炸出来的石墨块,是地球上辐射最强的地方之一。
他们被称为“生物机器人”。
![]()
他们穿着简陋的、自己用铅皮加厚的防护服,每次冲上屋顶,只能工作几十秒到几分钟。
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极短时间内,铲起一两铲子石墨块,扔回反应堆,然后就得立刻撤下。
就这几十秒,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他们用自己的健康,换取了清理的进度。
还有矿工。为了防止堆芯熔穿地下水导致更大规模的蒸汽爆炸,数千名矿工被调来,夜以继日地在反应堆底下挖出一条隧道,灌注混凝土底座。
正是这60万血肉之躯,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作为代价,在4号反应堆上方,奇迹般地修建了第一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外壳——“石棺”。
这座“石棺”,封印住了那30吨极具危险性的放射性尘埃。
这场灾难,最终导致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总计84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
![]()
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几乎是意大利领土面积的一半)。
仅白俄罗斯一个国家,承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350亿美元。
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核灾难,在乌克兰语中,“切尔诺贝利”本意是斯拉夫神话中的“黑暗之神”。
如今,神话照进了现实。
2025年10月,悲剧发生近40年后,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依然有当年被遗弃的宠物后代在游荡。
![]()
人们甚至拍到了3只毛发呈现诡异蓝色的狗。
当地组织称,它们一周前毛发还很正常,极有可能是接触到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片土地的“噩梦”,从未真正远去。
参考资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出现多只蓝色的狗,疑似核事故后被遗弃宠物的后代.极目新闻.2025-10-28
核电事故之二一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国医学科学院.2023-11-14
人类历史上最大核灾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搜狐.2025-04-27
回顾史上首次最高级别核事故:切尔诺贝利.知乎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5周年:如今那里是什么模样?澎湃新闻.2021-04-26
切尔诺贝利37周年:震撼的不是灾难,而是背后敲响的核安全警钟.中国核网.2023-05-10
【专题报道】噩梦般的记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难纪念日反思.联合国.2018年4月2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