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一磅浓缩铀燃料,释放的能量可以驱动一架飞机不停地环绕地球飞行80圈。
在冷战初期的那股“核能狂热”中,这不只是个理论,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试图在“疯狂”武器清单上,点亮的最顶端技能树。
“核能狂热”的珠穆朗玛
这事儿,得从二战刚打完那会儿说起。
美国空军的将军们,心里有个“航程焦虑”。
![]()
二战时,B-29轰炸日本,都得大费周章地从海外基地起降加油。
面对苏联广袤的国土,未来的战略轰炸机,中途没油了怎么办?
就在这时,海军的“鹦鹉螺”号核潜艇项目,给了空军“灵感”。
既然潜艇能用核动力,实现“无限”潜航。那咱们的轰炸机,为什么不能装个反应堆,实现“无限”航程?
这个想法极具诱惑力。
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全球抵达、全球威慑。
对起步稍晚的苏联来说,这更是“弯道超车”的命门。
![]()
当时苏联的常规轰炸机,很难对美国本土造成实质威胁。
如果能搞出核动力轰炸机,那就能极大改变战略劣势。
于是,这场烧钱又玩命的“核盛宴”,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美国的“闪光”——NB-36H
美国人动作最快,1946年就启动了“飞机核能推进计划”(NEPA)。
到了1951年,项目正式开干,通用电气负责反应堆,康维尔和洛克希德负责造飞机。
康维尔公司接了活儿,决定改装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B-36H。
他们改装了两架B-36H,重新编号为X-6。
但真正上天测试的,是第三架改装机,被赋予了NB-36H的型号,作为专门的飞行试验平台。
![]()
从1955年到1957年,NB-36H一共飞了47次。
这47次飞行,机上的核反应堆确实在运行,但它并不给飞机提供动力。
说白了,就是在空中开机,测试辐射对飞机和人员的影响。
这玩意儿有多吓人?
NB-36H每次上天,都有一架C-97运输机伴飞。
机上载的不是仪仗队,是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
他们的任务是,一旦NB-36H这枚“飞行的核弹”失控坠毁,他们就立刻跳伞,不惜一切代价封锁坠机现场。
这支敢死队,有个很黑色幽默的绰号——“黑暗中的闪光”。
NB-36H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帮“黑暗中的闪光”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核动力飞机的第一个死穴——辐射。
研制计划一开始,最让人束手无策的就是核辐射防护。
为了挡住致命的核辐射,麻省理工大学和通用电气公司,只能给它穿上厚厚的“重金属防护外壳”。
![]()
光是P-1反应堆的核心部分,其实不算太重,约1.6吨。
可为了屏蔽辐射,整个反应堆系统的总重,超过了20吨。
这还没完。
飞行员在机头,总得安全吧?
于是,驾驶室隔间又被重达4吨多的金属和橡胶给包了起来。
一个飞行器,背着几十吨的“铅块”,还怎么谈机动性能和载弹量?
防护还不是百分百的。
在几次试验下来,高强度的核辐射,把飞机下方轮胎的橡胶,变成了类似“玻璃状或蜂蜜状”的物质。
![]()
轮胎都这样了,人能扛多久?
为了验证动力,美国在爱达荷州的试验场,搞了“热传导反应堆试验”(HTRE)。
1957年的HTRE-3号装置,数据最好看。据公布的信息,这台发动机在740千米/时巡航时,航程能达到48300千米。
但数据是数据,现实是现实。
NB-36H最终在1957年末黯然退役,被拆毁。美国的第一次尝试,无疾而终。
苏联的“熊”——图-95LAL
美国人搞得热火朝天,苏联人也没闲着。
1955年,就在NB-36H首飞的同一年,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研制核动力军用飞机。
牵头的是“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执行的则是大名鼎鼎的图波列夫、米亚西舍夫等设计局。
美国用B-36,苏联就用图-95“熊”式大型轰炸机。
![]()
1961年5月,苏联的飞行试验平台——图-95LAL首飞成功。
从当年5月到8月,它密集飞行了34次。
和NB-36H一样,它也带着反应堆上天,但仍用常规动力飞行。
苏联人的设计,比美国人更“猛”一点。
反应堆(BBP-型)安装在弹仓内。
为了屏蔽辐射,驾驶舱和动力舱之间,加装了两道由铅和橡胶复合材料构成的密闭隔离门。
更“猛”的散热与更“疯”的计划
美国P-1反应堆用的是风冷,效率不高。
苏联人显然吸取了教训,BBP-反应堆采用了更复杂的液态钠作为冷却剂。
这还不够,苏联人还设计了一个悬挂在飞机机身外的巨大水箱。
这个水箱通过风冷,给冷却管道里的淡水降温。这也导致了图-119飞机中后部有个明显的“突起”,成了它的标志。
图-95LAL只是个“飞行核实验室”。
苏联人的真正目标,是图-119。它将换装4台NK-14A型核动力涡桨发动机,原计划1965年首飞。
![]()
苏联人的“核狂热”,甚至比美国人更广泛。
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搞了M-60和M-30方案。M-60甚至激进到取消了座舱玻璃窗,飞行员靠潜望镜和电视观察外部。
拉沃奇金设计局,则在“暴风雨”洲际巡航导弹的基础上,研制“375”核动力巡航导弹。
安东诺夫设计局,甚至盯上了安-22“安泰”运输机,想把它改成核动力反潜机,代号“鹤”,1970年还飞了23次。
“飞行的切尔诺贝利”
美苏双方都投入了巨额资金,美国X-6项目花了超10亿美元,苏联的投入只多不少。
为什么最后都下马了?
![]()
第一个死穴,前面说了,就是“重量”。几十吨的防护层,让飞机成了“飞行的铅块”。
第二个死穴,是散热。
核反应堆工作时会产生巨量热量。一旦堆芯超过2000摄氏度,就会熔化,导致灾难。
在地面,核电站可以靠大海冷却。核潜艇在大洋里也不愁水。
可飞机在万米高空,怎么解决散热?
美国人的风冷,效果不佳。苏联人的液态钠加水箱,试验中也发现冷却不佳、堆体容易过热。
第三个死穴,也是最致命的——安全。
![]()
这就是标题“起飞就意味着开战”的真正含义。
一架核动力轰炸机,就是一枚“移动的脏弹”。
它在和平时期飞行,万一在自己国家坠毁,就是一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如果它在执行任务时,被敌国击落……
哪怕它没带核弹,坠毁的核反应堆造成的核污染,也可能让对方“无法忍受”,最终“擦枪走火”,引发毁灭人类的核大战。
压垮“鸡肋”的最后一根稻草
技术上的“三座大山”(重量、散热、安全)已经让项目举步维艰。
而军事科技的发展,给了它最后一击。
就在美苏疯狂试验核动力飞机的五六十年代,一项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它成了“鸡肋”。
这就是洲际弹道导弹(ICBM)。
![]()
洲际导弹打得更远、飞得更快,而且几乎无法拦截。
你核动力轰炸机吹得再牛,航程无限,但你飞得慢,能被战斗机和防空导弹打下来。
更关键的是,导弹的“报复成功率”远高于轰炸机。
同样是核威慑,我用导弹,又快又便宜又安全。为什么要花几百亿,去造一个缓慢、昂贵、还天天背着“切尔诺贝利”在天上晃悠的“活靶子”?
核动力轰炸机,实际上在它诞生之前,就已经被洲际导弹判了死刑。
1961年,美国政府正式取消了“飞机核能推进计划”。
苏联的图-119也永远失去了起飞的机会,安-22计划在1970年流产,所有“核盛宴”都黯然收场。
参考资料:
冷战时期美苏核动力轰炸机狂想曲.科学大观园.2010-11-08
空中核梦想——冷战时期美、苏核动力轰炸机研发实验解密.环球军事.2009-06-16
那些年,人们头顶飞过的核动力武器.中国军网.2018-07-20
最后的航空“核盛宴”冷战时期苏联研制核动力飞机揭秘.兵器知识.2013-08-01
永不疲倦的“燕子”前苏联图-119核动力轰炸机.舰载武器.2009-04-01
核动力飞机的研制前景.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2011-1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