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当《奔跑吧・黄河篇》的嘉宾在宁夏沙坡头顶着烈日铺“中国魔方”治沙方格,汗流浃背还在吐槽“草方格埋30厘米比跑5公里还累”;当《极限挑战》播完后,云南普者黑的村民靠卖辣椒、花米饭盖起新楼;当《一饭封神》里9.9元一根的海参被大爷大妈抢着囤货——综艺节目早就不是单纯“图一乐”的消遣,反而成了实实在在帮大家解决问题的平台。但要做到“娱乐不空洞、责任不矫情”真没那么容易,关键得接地气,让观众看得进去、让受助者真能受益。
一、社会责任只能靠公益捐款?
一提综艺做公益,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明星捐钱、节目煽情”,但真正管用的做法,往往是让嘉宾和观众一起“动手参与”,而不是隔着屏幕当看客。
《极限挑战》第七季(2021年)的沪滇协作特辑,没搞一次性捐款,反而让嘉宾跟着村民一起“干农活、卖特产”。在云南丘北普者黑,嘉宾们挽着裤脚下田摘辣椒,还得通过“农产品盲盒”游戏,用味觉判断辣椒辣度等级。节目里没刻意喊“扶贫”口号,却把当地的喀斯特风光、撒尼族民俗,还有紫黑糯玉米、花米饭这些特色农产品拍得明明白白。
节目播完后,效果比想象中还好。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普者黑的农特产品销往上海的金额达1.49亿元,光辣椒就卖了几千万斤。这种“节目种草+渠道铺路”的模式,比单纯捐钱管用多了,村民的收入也稳定了不少。
![]()
《奔跑吧・黄河篇》(2020-2021年)更是把“动手参与”做到了极致。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的重点项目,节目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嘉宾们不是去旅游打卡,而是真真切切体验当地人生存的不易。在陕西宜川,他们要跟着造林人爬上悬崖峭壁种侧柏,脚下就是几十米的陡坡,吓得邓紫棋全程抓着树干不敢松手;在宁夏沙坡头,他们学着治沙人铺设草方格,正午的沙子烫得脚疼,草方格还得严格按1米×1米的规格埋30厘米深,稍微没埋好就会被风沙吹走。
这些环节没半点矫情,嘉宾们累得直喘气的样子被真实记录下来,观众看了也跟着共情。网友评论说:“以前知道治沙难,看了节目才知道难在哪,现在买这些特产,也算跟着尽份力。”
![]()
二、不同类型综艺如何适配责任主题?
社会责任不是“一刀切”的模板,选秀综艺不能硬搞生态保护,美食综艺也没必要强行煽情扶贫,关键得让责任主题贴合节目本身的调性,玩着笑着就把好事办了。
竞技综艺《男生女生向前冲》(2024年主播版),把“安徽文旅推广”和水上闯关玩到了一起。节目邀请了130多位游戏主播参赛,关卡设计全是安徽特色:“青松大挪移”源自黄山迎客松,“徽派乾坤阵”融入了徽派建筑的雕花元素,连主持人都穿着带徽州纹样的服装。
更贴心的是,节目组还邀请了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当技术顾问,主播冲关成功后,还会跟着胡晓春学怎么给迎客松浇水、检查枝干。节目播完后,黄山景区的门票预订量增长了120%。这种“闯关找乐子+顺带了解文旅”的模式,比硬邦邦的宣传管用多了。
美食综艺《一饭封神》(2025年),用“平价好食材”践行社会责任,让普通人也能吃到以前的“奢侈品”。节目和百联集团合作,明星大厨现场用联华“金牌挑手”甄选的食材做菜,其中最火的就是大连即食海参,居然只卖9.9元一根。要知道,以前市面上的海参动辄几十上百元,普通家庭很少舍得买,但这款海参是北纬39°底播的,自然生长3-5年,肉质紧实,却因为节目组直接对接产地,省去了中间环节,价格才压了下来。
现场观众王先生说:“以前觉得海参是送礼的,看节目里大厨教着做海参捞起、金汤过桥扇贝,才知道做法这么简单,9.9元一根也不贵,回家给孩子老人补补”。节目还在i百联平台上线了同款食材,观众看完节目就能下单,单场直播就卖了10万根海参。既帮产地农户拓宽了销路,又让普通人吃到了高品质食材,这种“美食+惠民”的模式,没人会觉得是“硬植入”。
![]()
三、责任落地怎样兼顾热度与实效?
综艺做社会责任,最怕“节目播完热度散,帮扶跟着停”。真正成功的落地,是让节目热度变成长期效益,不是“一阵风”,而是“一直帮”。
《奔跑吧・黄河篇》就没搞“拍完就走”。节目在宁夏闽宁镇拍摄时,恰逢当地最后一个贫困县摘帽,嘉宾们走进扶贫车间,帮村民卖枸杞、红酒,还体验了“勒紧裤腰带”“丢沙包”等游戏,还原80年代的移民生活。但帮扶没止步于节目拍摄:浙江卫视后续联动企业,给闽宁镇捐赠了体育设施,还建了梦想图书室;“多一克温暖”公益活动也一直延续,每年都会组织主播帮黄河沿线的农户卖农产品。
《种地吧3》(2025年)更是把“长期陪伴”做到了极致。10位素人少年在浙江桐庐合岭村种142亩小麦,从凌晨四点迎着风雪上山打沙棘,到顶着烈日浇水施肥,再到半夜起来应对病虫害,他们的真实劳作被全程记录下来。节目里,少年们还在田间地头搭起临时直播间,教网友怎么分辨好小麦、怎么制作沙棘皂,单场直播观看量破1.4亿,销售额超190万元。
节目播完后,合岭村的民宿预订量增长了300%,90后游客占比超70%,很多人说“想体验少年们种过的田,吃当地的农家菜”。当地村民高叔说:“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看这些少年这么用心种地,不少年轻人也回来搞民宿、卖特产,村里又热闹起来了”。桐庐县民宿协会还和节目组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把“少年种地”变成了固定旅游项目,让热度一直延续。
![]()
还有《喜剧之王单口季》(2024年),用脱口秀推动社会改变,效果很实在。视障脱口秀演员黑灯在节目中吐槽“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盲道被电动车占、地铁扶手的盲文根本摸不清。这些段子让观众笑完之后开始关注身边的无障碍设施,有深圳观众反馈“节目播完后,当地把不锈钢盲道换成了防滑的水泥盲道”;还有网友主动拍地铁里的盲文标识,发给黑灯辨认是否规范。
四、怎样避免“作秀式公益”?
综艺做社会责任,最容易踩的坑就是“作秀”——明星摆拍几个镜头、说几句煽情的话,就标榜“公益”,不仅让观众反感,还会伤害受助者的尊严。要避免作秀,关键就两点:一是“真参与”,二是“懂尊重”。
《极限挑战》在普者黑拍摄时,嘉宾们不是摆拍“摘辣椒”,而是真的跟着村民学采摘技巧,还得完成“摘够10斤才能吃饭”的任务;节目里的农产品盲盒游戏,也是当地村民日常的“味觉比拼”,不是节目组硬编的。村民老范说:“嘉宾们没架子,跟着我们吃花米饭、住民宿,还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不是来拍几张照片就走”。
《种地吧3》的少年们更是“真干活”,不是“演干活”:打沙棘时手被树枝划破,种地时脚陷进泥里,这些狼狈的瞬间都被真实记录下来;他们给村民高叔卖沙棘,开玩笑说“只卖了一千元”,高叔毫不犹豫地说“没事,收成不好很正常”,这个瞬间让少年们和观众都共情了农民的不易。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比刻意煽情更有力量。
《新民歌大会》(2025年)也做得很好。节目里,歌手VAVA改编广西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不是单纯翻唱,而是和当地村民一起创作,把螺蛳粉、六堡茶这些特产唱进歌词里。节目还搞了“跨屏云赶圩”,观众扫描屏幕二维码就能购买村民种植的农产品,不用村民“求着卖”,而是通过歌声让特产被更多人知道。最终广西螺蛳粉、六堡茶的销量增长了400%,村民们说“我们靠自己的手艺赚钱,心里踏实”。
![]()
结语:责任让综艺更有温度
从《极限挑战》的农特产品帮扶,到《奔跑吧・黄河篇》的生态保护,从《一饭封神》的平价食材,到《喜剧之王单口季》的无障碍设施改善——这些案例证明,综艺的社会责任不是“附加题”,而是“加分项”。
真正的责任落地,不用喊宏大的口号,不用刻意煽情,而是让嘉宾真参与、观众愿买单、受助者能受益。不用追求“一刀切”的模式,竞技综艺可以推文旅,美食综艺可以惠民生,科技综艺可以做科普,只要贴合节目调性,接地气、办实事,就能让责任不悬浮、观众不反感。
当综艺既能让我们看得开心,又能实实在在推动一点改变,这样的节目才会被观众记住,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就是社会责任赋予综艺的独特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