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6日隆重举行的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与王伟莹携手出战,最终以311.76分的成绩位居第五名。而陈芋汐/张敏洁组合则凭借350.22分的优异成绩,荣膺冠军宝座。
值得一提的是,全红婵此次是带伤参赛。她的胫骨和踝关节均有伤患,每日都需忍受着伤痛的折磨,咬牙坚持比赛。其身上贴满了肌贴,那是她坚韧毅力的无声见证。由于此前长时间处于养伤状态,她与搭档王伟莹进行系统磨合的时间相对较短,二人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尚未达到最佳水准。
![]()
作为女子跳水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生理阶段,全红婵的身体发生了显著变化。她的身高已从东京奥运时期的1.43米增长至近1.6米,体重也有了明显增加。对于跳水运动而言,体重哪怕只是细微的变化,即使仅仅增加100克,都会对运动员在空中的翻腾和转体动作产生显著影响。这无异于需要运动员不分重新学习技术动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
在决赛中,全红婵/王伟莹组合从第二跳起便开始出现轻微失误,得分差距也随之逐渐拉开。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全红婵依然在比赛中完美完成了高质量的5253B动作。并且在之前的团体赛里,她还展现出了精湛的“水花消失术”,这充分说明她的基本功依旧扎实过硬。然而,她状态的连续性却受到了上述客观因素的制约。
如今,18岁的全红婵正处于运动生涯的关键转型期。公众和媒体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将“天才”这一标签永久地贴在她身上,却往往忽略了运动员必然要经历的成长曲线,其中涵盖了身体发育、技术调整以及心理建设等多个方面。此次全运会取得的第五名成绩,或许正是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的一种外在体现。
在伤停休养的这段时间里,全红婵因体型发生变化,加之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遭受了部分人的非议。此次决赛结果揭晓后,她在赛后坦言“可能自己还不够努力”。此言既流露出她内心深处的自责,也凸显出外界殷切期待所带来的无形压力。
![]()
然而,竞技体育奉行的“成绩为王”法则,在此刻尽显其两面性。它既能让运动员收获如潮的赞誉,也可能将其暂时的低谷无限放大。全红婵的经历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对于运动员“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即狭隘的唯金牌论。她的价值绝非仅仅体现在领奖台的高度,更在于她勇于克服伤病、积极应对身体发育难关、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非凡勇气。这种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或许才是竞技体育内核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运动员的巅峰生涯,需要科学训练、伤病管理、心理辅导以及舆论引导等多维度的有力支撑。当下,全红婵正在暨南大学攻读运动训练专业,这种“体教融合”的积极尝试,无疑为她的长远发展铺就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几乎每一位顶尖女子跳台选手都曾经历身体发育关的严峻考验,例如陈若琳、陈芋汐,她们都成功渡过难关,并续写了辉煌的运动篇章。全红婵在此次团体赛中,已然证明自己实力依旧、宝刀未老。倘若她能够科学地控制伤病,逐步适应新的体型,那么其职业生涯的下一个高峰依然值得期待。
全红婵/王伟莹此次取得的第五名成绩,绝非一个简单的“失败”标签所能概括,而是深深嵌入其成长叙事中的一个复杂节点。它真实地反映出运动员在生理规律的束缚、伤病的挑战以及舆论的喧嚣中艰难跋涉的轨迹。
与其一味地追问“为何失利”,我们更应深入探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深刻理解竞技规律、充分包容运动员成长周期的健康体育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