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深秋时节,气温骤降,寒气逼人
很多人遵循“秋冻”的做法
却“冻”出了病
这不禁让人怀疑
“秋冻”到底科不科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中医怎么说吧!
![]()
什么是“秋冻”?
“秋冻”,通俗地说就是当天气转冷时不急于添衣,不要捂得太严,即使到了深秋,穿戴也当有所控制,避免穿过多的衣服造成机体生热出汗,致使阳气外泄,阴津耗伤。实际上这是顺应自然,内收阳气,蓄存阴精的养生需要,是预防秋季乃至冬季多发病的良好保健方法。
然而,大家也需要从自身体质和实际情况出发,不可盲目“秋冻”。


![]()
这6类人“秋冻”
可能会诱发疾病
![]()
慢性胃病患者
![]()
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
呼吸道疾病患者
![]()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
![]()
关节炎患者
![]()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会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症状。
![]()
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等。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
虚寒体质的女性
![]()
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
哪些部位不宜“秋冻”?
后背:《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后背保暖,可以保持人体核心温度,使得风寒之邪不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有效预防风寒感冒、咳嗽、鼻塞等。
腹部:腹部保暖可以起到保护体内脏器的作用,增强消化功能,促进体内血液流通。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脚下为阴脉所聚,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而慢,并且脚部脂肪层薄而保温能力差。经常搓脚、热水泡脚能使脚部保持温暖,有效预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绞痛等疾病。
![]()
膝盖:膝为筋之府,寒则易于挛急,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多捂膝盖可以加强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腰部:腰为肾之府,肾喜温恶寒。腰部非常容易着凉,容易出现腰部酸软、尿频、困倦疲乏等症状。
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余波表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秋冻”,特殊人群要根据身体实际情况,科学对待“秋冻”。深秋是到冬天的过渡期,此时气候干燥,天气变化多端,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还是需要及时地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综合:健康南京、南京市中医院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