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这个名字,对乐华娱乐而言既是点石成金的魔咒,也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2025年中期报告首次抹去这个名字,当股价应声暴跌28%,这家号称“内娱经纪第一股”的公司,正迎来成立以来最残酷的生存考验。
![]()
一、虚假繁荣:60%营收贡献背后的畸形生态
乐华用7.65亿年营收的漂亮财报,掩盖不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其中4.59亿来自同一个艺人。这种将企业命运系于单人之身的赌徒式经营,在资本市场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走钢丝表演。更讽刺的是,公司一边在招股书445页里18次高喊“王一博”,一边在投资者会议上轻描淡写“依赖度下降”——这套左右互搏的话术,连最蹩脚的魔术师都要自愧不如。
二、续约拉锯:当顶流开始讨要尊严
传闻中8000万年薪留不住人的背后,是新时代艺人对传统经纪模式的反叛。王一博提出的“半年自主时间”,看似是档期要求,实则是对创作自由权的宣示。当乐华还在用“资源置换”的陈旧套路强推新人,顶流早已用个人工作室、国际经纪合约、商标布局筑起了独立王国。那些曾被忽视的威亚事故、强塞新人的舞台、消极应对的黑公关,如今都化作续约谈判桌上最锋利的匕首。
![]()
三、转型困局:虚拟偶像救不了现实危机
乐华将希望寄托在虚拟艺人A-SOUL和新团体的身上,却选择性地忽视了最残酷的数据:艺人管理业务仍占86%的绝对比重。当公司高管在发布会上大谈“元宇宙战略”时,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告诉所有人:在找到下一个王一博之前,任何转型故事都是空中楼阁。所谓的“去头部化”,不过是营收整体下滑导致的占比被动降低,这套数字游戏连散户投资者都骗不过。
四、权力更迭:内娱迎来艺人觉醒时代
从王一博注册个人商标到肖战自立门户,顶流艺人们正在完成从“资本棋子”到“资本玩家”的身份转变。乐华的困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当艺人发现自己的商业价值远超公司贡献时,传统经纪公司抽成过半的商业模式必然崩塌。那些还在用“雪藏威胁”控制艺人的公司,很快会发现手中的筹码早已清零。
![]()
结语:
乐华与王一博的续约博弈,早已超越普通商业谈判,成为检验传统经纪模式成色的试金石。当“王一博概念股”的光环熄灭,当60%营收可能瞬间蒸发,这家公司终于要直面那个它逃避已久的问题:除去王一博,乐华还剩下什么?答案或许就写在暴跌的股价曲线里——在艺人觉醒的时代,不能为创作者赋能的经纪公司,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