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无人机蜂群作战铺天盖地、防不胜防,已成为各国国防安全的棘手难题。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激光、微波、弹炮合一等传统反无人机手段,在蜂群攻势面前逐渐捉襟见肘。
![]()
正当全球都在为破解这一困境绞尽脑汁时,空军工程大学与中航科工在西安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反无争锋2025创科大赛上,一款名为蛛网智截的截击蜂群系统亮相,以蜂群对蜂群的创新思路一举夺魁。
这不仅颠覆了传统反无人机理念,更为中国在该领域超越美军提供了有力支撑,引得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这款由空军工程大学与西安君晖航空联合研制的系统,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跳出了单一平台反制集群目标的思维定势,开创性地采用以群制群的战术逻辑。
它不再是用单架或几架无人机执行拦截任务,而是出动一整支无人机集群,对敌方无人机蜂群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围追堵截。用蜂群的灵活性和数量优势反击蜂群的战术思路,是反无人机领域的神来之笔。
作为系统的核心作战单元,蛛网智截的拦截无人机确实优势巨大。它采用高速4旋翼设计,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350公里,这一速度远超当前主流自杀式无人机。如此迅猛的速度,让它具备了后发先至的拦截底气。
在制导方式上,该无人机采用无线电指令、AI图像及毫米波雷达复合制导,既能精准锁定目标,又能抵御复杂电磁干扰,确保在强对抗环境下稳、准、狠地追踪目标。
它可以针对小型无人机直接碰撞摧毁,对需要捕获研究的目标则用蛛网式装置生擒,真正做到了进退有度、灵活自如。
![]()
蛛网智截最令人称道的亮点,当属其出众的集群拦截能力。俄乌战场上早已出现用FPV无人机拦截敌方无人机的战术,但整个过程基本依赖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很低。
而蛛网智截真正实现了全自动拦截,操作员只需选定目标区域,系统便能自主完成目标识别、航线规划、任务分配、追踪拦截等全流程操作,效率较人工拦截效果更好。
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智能重组功能,当部分拦截无人机被击毁或通信中断时,剩余单位会当机立断自动接替任务,备用无人机则迅速补位,整个集群即便遭受损失也能保持作战效能。
这款创新系统的诞生,是对现有反无人机技术局限性的对症下药。长期以来,我国现役防空系统在应对无人机蜂群时,始终存在各自为政的短板。
过去不管是激光、微波这类定向能武器,还是弹炮合一系统,都跳不出以点制面的传统思维,面对蜂群的饱和攻击时总显得捉襟见肘。要么覆盖范围不够,要么拦截成本高得难以承受。
而这种以群制群的思路,利用了蜂群的数量优势、机动灵活性,去对冲敌方蜂群的战术威胁,真正做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根源上破解了传统反无人机手段的核心痛点。
传统防空武器往往造价不菲、部署受限,普通基层部队难以大规模列装。而蜂群截击系统通过3D打印量产,将单机成本压缩至传统防空导弹的1%,再加上可拆装设计实现的单兵便携部署,让基层部队也能拥有规模化反蜂群能力。
它既保证了5-7公里的实用拦截距离,又成本低、广覆盖、容易部署,是性价比出众的创新方案。
将其与美军同类装备对比,蛛网智截的优势更是一目了然。美军当前的主力拦截无人机郊狼2,虽为喷气式设计,速度和射程略占上风,但集群拦截能力相形见绌,基本只能实现点对点的单目标拦截,而且单价高昂,难以大规模部署。而具备自主动态组网能力的郊狼3,研发进度姗姗来迟,与早已实战化验证的蛛网智截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中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距,核心在于全自动拦截蜂群的技术门槛高不可攀。不仅需要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目标型号自动识别、飞行轨迹分析、攻击路径预测,更要通过复杂的集群算法,让数十上百架无人机实现自主协同、动态补位,如此高的综合要求,只有中国目前能做到。
中国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之路,从微波、激光等定向能武器的崭露头角,到弹炮合一系统的日臻完善,再到如今蜂群截击系统的一鸣惊人,始终遵循着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思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这种发展模式,既立足当下战场需求,解决现有装备的痛点,又着眼未来技术趋势,布局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真正做到了未雨绸缪、决胜未来。
无论是拓展拦截距离、提升集群规模,还是强化抗干扰能力、增加拦截模式,这款系统都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而它所引领的蜂群对蜂群反制理念,也必将推动全球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与战术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