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一场航母拍卖会,把一个荒诞的故事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三位华商出高价想买英国退役航母,英国拒绝了。转手以不到300万英镑的价格,把航母当废铁卖给土耳其。
英国建造新航母时,不得不花2000万美元从中国购买龙门吊。这场买卖里,谁才是真正的输家?
![]()
三个中国商人的航母梦
2010年11月30日。英国国防部在政府网站上挂出公告,要拍卖"无敌号"和"皇家方舟号"两艘退役航母。起拍价不高,条件只有一个,买家不能把它用作军事用途。
消息一出,三位华商几乎同时盯上了这笔生意。
![]()
英国皇家方舟号退役航母
第一位是香港船艺学会会长李慨侠。他给航母设计了一个"游艇母船"方案,把2万多吨的军舰改装成移动度假平台,载着游客环游世界,,报价280万英镑。
李慨侠算过账,航母甲板宽阔,舱室众多,停几十艘私人游艇完全没问题。
客人可以把自己的游艇开到航母上,跟着这个巨大的"母舰"去南太平洋、加勒比海。想玩的时候开着小艇下水,累了就回航母休息。
这个创意在商业上说得通。
第二位是英籍华商林建邦。他的想法更大胆,把航母改建成"海上国际学校"。
![]()
航母本身就是一座移动城市,有发电系统、净水系统、通讯系统,改造成教育设施,成本比在陆地上建学校低得多。学生们在海上学习,每学期停靠不同国家的港口,边读书边看世界。
他直接报价4000万人民币,这个价格是预估价的两倍。
第三位竞拍者身份更特殊。国美前首富黄光裕,通过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老鹰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竞购。
黄光裕的计划是把航母打造成"世界最大流动展馆"。航母可以停靠在不同城市的港口,作为商业展览和娱乐场所。
想想看,一艘6层楼高的航母停在港口,里面是各种展览、商铺、餐厅,这个噱头本身就值钱。
![]()
三位华商,三种思路,旅游业、教育产业、商业地产。
他们都看到了同一个机会,把退役军舰转化成民用商业项目。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一堆废铁,是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
英国人的纠结
皇家方舟号1981年下水,造价3.2亿英镑。
到2010年,这艘航母已经服役29年。设备老化严重,维护成本越来越高。英国国防预算被削减,养不起这些"吃钱怪兽"。
![]()
卖掉它,是唯一选择。
可卖给谁,英国国防部犹豫了。
英国民间给出过各种建议。有人说改成海上流动医院,可以开到非洲做人道主义救援。有人建议把它沉在海岸附近,搞成人工珊瑚礁。还有人提议改建成博物馆或酒店,停在泰晤士河上当直升机停机坪。
这些方案都没被采纳。
真正让英国政府头疼的,是那三位出高价的华商。
《简氏防务周刊》亚太版编辑詹姆斯·哈迪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中国商人和政府的关系总是很暧昧。"
这句话说透了英国人的担心。
他们怕什么?怕航母被拖回中国,被拆开研究。
![]()
说起来很可笑,无敌级航母是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才2万多吨。80年代的设计,技术早就不先进了,英国人自己都嫌它落后。
可他们就是不放心。
路透社在2011年7月的报道里写得很直白:"西方战略家怀疑,中国商人竞购航母的真正目的,是北京发展海军的野心。买回去可能会拆解研究建造秘密,或者直接被解放军海军征用。"
这个逻辑站不住脚。
中国在1998年就花2000万美元从乌克兰买了"瓦良格号"。那是6万吨级的重型航母,比无敌级先进得多。英国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那他们到底在防什么?
英国是老牌海军强国。把航母卖给中国商人,万一真被用于军事研究,英国就成了笑话。媒体会怎么写?"大英帝国的航母技术被中国人学走了"。
这个脸,丢不起。
2011年12月。李慨侠收到了英国海军物资部的信。信里说得很客气,大意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无法完成这笔交易"。
![]()
没有任何解释,林建邦和黄光裕的竞拍,也都悄无声息地黄了。
英国国防部最终的选择是以不到300万英镑的价格,把皇家方舟号卖给土耳其Leyal废品回收公司。
直接拆成废铁。
![]()
罗塞斯船厂的尴尬
拒绝中国人买航母的故事,还有下半场。
2009年,英国启动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建造计划。这是英国海军的翻身仗,要造两艘6.5万吨级的大型航母。
![]()
造船厂在苏格兰法夫郡的罗塞斯,工程师们遇到了一个致命问题,没有龙门吊。
现代航母都是模块化建造,先在不同车间里造好各个分段,每个分段重达几百吨甚至上千吨。最后用龙门吊把这些大块头吊起来,像搭积木一样组装。
没有龙门吊,航母根本造不了。
英国人翻遍了国内的重工企业,没有一家能造千吨级龙门吊。
技术丢了。
上世纪80年代,苏联扩建黑海造船厂准备造新航母时,也发现自己的龙门吊不行,精度达不到要求,最后从芬兰进口了两台900吨级的。
龙门吊看着简单,实际上是个精密活。
起吊能力要达到1000吨以上,吊装精度要控制在5毫米以内。差一点,航母的模块就对不上,整个舰体会变形。
![]()
全世界能造这种设备的,只剩下中国。
2009年前后,英国巴布科克公司罗塞斯造船厂找到了上海振华重工。
订购了一台1000吨级龙门吊,起重能力1000吨,高度超过10层楼,这台设备被命名为"歌利亚"。
价格是2000万美元。
振华重工当时已经垄断了全球80%的大型龙门吊市场,美国纽波特纽斯船厂造福特级航母时,也是从振华重工买的龙门吊,起重能力1050吨,号称"西半球最大"。
英国人没得选。
2014年7月4日,苏格兰法夫郡,罗塞斯船厂。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出席新航母命名仪式,女王手持一瓶威士忌,砸在这艘6.5万吨巨舰的舰体上。伊丽莎白女王号正式命名。
所有媒体都在拍照。
细心的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船坞里那座巨大的龙门吊上,印着红色的"ZPMC"标志。
上海振华重工的英文缩写。
英国媒体集体失声。
他们刚刚拒绝了中国商人购买退役航母的请求,理由是担心技术外泄。转身却要用中国设备来建造新航母。
这个反差,怎么解释?
![]()
《新浪军事》在2014年的报道里,标题直接叫《英国长期对华武器禁运,建航母却靠进口中国机械》。
文章里没有评论,只列了事实,事实本身就够讽刺了。
![]()
一场没有赢家的交易
2012年,土耳其Leyal公司的工人们开始拆解皇家方舟号。
这艘造价3.2亿英镑的航母,被大卸八块。钢板、设备、零件,全部按废金属的价格卖掉。
![]()
英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骂开了。
有人说:"我们的税金造了这艘船,最后连300万英镑都没卖到。"
有人说:"宁可拆成废铁,也不让中国人买走改成酒店,这是什么逻辑?"
英国政府没有回应,李慨侠、林建邦、黄光裕三位华商,也没再提这件事。生意谈不成,各走各的路。
可故事还没完。
2017年,英国准备处理那台从中国买来的"歌利亚"龙门吊,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都建好了,龙门吊闲着也是闲着。
印度传来消息,说想买。
印度当时正在建造"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也需要大型龙门吊,印度船厂的技术和英国差不多,都造不出来。
![]()
印度政府不想直接从中国买,面子问题。买英国的二手货,就没这个顾虑了。
《环球时报》2017年10月的报道说,印度代柯钦造船厂和英国罗塞斯船厂进行了洽谈,想买走那台1000吨级的"歌利亚"。
价格没有公开,印度人以为自己捡了便宜,买的是英国货,不是中国货。
龙门吊上的"ZPMC"标志怎么办?
喷漆盖住就行了。
这个细节,完美诠释了整件事的荒诞。
技术封锁,最后封锁的是自己。
英国拒绝华商买航母时,理由是怕技术外泄,可他们建新航母,离不开中国设备。
印度不想从中国直接买龙门吊,最后还是买了一台中国制造的二手货。
![]()
谁赢了?
谁也没赢。
英国把航母拆成了废铁,损失了几千万英镑。
华商们的商业计划全部泡汤。
印度花了冤枉钱买二手设备,还要担心没有售后服务。
唯一的赢家是振华重工,他们什么都不用做,龙门吊一台接一台地卖出去。
市场会说话。
你有技术,你就有话语权。你没技术,面子再大也没用。
![]()
2025年的今天,中国已经有了三艘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
福建舰用的是电磁弹射技术,美国之外只有中国掌握。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现在经常被拿来和福建舰对比。
媒体不会告诉你当年的航母拍卖故事。
可这个故事,值得所有人记住。
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2017年:"中国航母史五:牟其中25年前曾想购买'瓦良格'同级航母",报道了李慨侠、林建邦、黄光裕三位华商竞拍英国航母的详细过程。
《新浪军事》2014年:"英国长期对华武器禁运 建航母却靠进口中国机械",记录了英国从上海振华重工购买龙门吊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事实。
《凤凰财经》2017年:"你没看错 印度为建航母求购中国顶级龙门吊",披露了印度从英国购买二手中国龙门吊的交易细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