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最近又上热搜了。
不是因为新片尺度大,也不是因为红毯造型艳压,而是她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轻描淡写地“吐槽”了一句:“现在的中国电影,题材太单一了。”
![]()
这话一出,网友炸锅。有人怒赞她敢说真话,也有人冷笑:你都五年没在国内拍戏了,凭啥指点江山?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她的潜台词,不是我回不去,是我不想回。
![]()
她说2025年10月的票房,居然比2014年还低,言语间满是惋惜。
数据确实如此:今年国庆档冷清,大片乏力,总票房26亿出头,不如十年前《心花路放》《亲爱的》扎堆时的热闹。可问题真出在“题材单一”吗?
未必。
![]()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其实百花齐放。有《哪吒之魔童闹海》狂揽154亿、冲进全球影史;有《封神》用工业化制作重述神话;有《唐探1990》把喜剧和悬疑玩出新花样;还有《志愿军》这类主旋律大片稳扎稳打。
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而是不爱看那些自以为高级、实则脱离生活的“文艺呻吟”。
范冰冰怀念的,或许是那个艺术片还能卖10亿的时代。可那个时代,本就是特例,不是常态。
![]()
当年《我不是潘金莲》能成功,靠的不仅是她的演技,更是冯小刚的锋利议题、圆形画幅的大胆实验,以及整个社会对现实题材的高度关注。如今市场变了,观众口味变了,连电影院都少了,这不是“退步”,而是转型。
![]()
而范冰冰的新作《地母》,讲的是马来西亚农妇白天种田、晚上驱鬼的故事。听起来像女性史诗,细看却混着黑魔法、鬼魂、降头术……说是文艺片,倒更像民俗惊悚片。
![]()
这样的作品,别说在国内过审难,就算上了,又有多少普通观众愿意掏钱看?
她一边批评市场“缺乏多样性”,一边拿一部充满超自然元素的片子当代表作,本身就有点矛盾。真正的多样性,不是只有“作者表达”,还得有“观众共鸣”。如果只把“没人看我的电影”归咎于市场狭隘,那未免太自我中心了。
![]()
更关键的是,范冰冰似乎忘了:她早已不在这个生态里了。
五年前那场风波之后,她转战海外,开美妆公司,拍国际合拍片,活得风生水起。如今站在柏林电影节评委席上,被德国总理接见,确实风光。但这也意味着,她对中国当下电影工业的运作、审查尺度、观众心理,其实已经脱节。
![]()
你说市场单一?可《年会不能停!》这种讽刺职场的喜剧能爆,《周处除三害》这种犯罪cult片能破圈,说明只要故事扎实、情绪到位,观众照样买单。问题从来不是“不让拍”,而是“拍不出”。
范冰冰的遗憾,或许不是市场容不下她,而是她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既艺术又卖座”的平衡点。
![]()
可时代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当她还在怀念2014年的黄金时光时,新一代导演已经用短视频思维重构叙事,用AI辅助剪辑,用社交媒体预热宣发,而这些,都不是靠一句“题材单一”,就能解释的困境。
![]()
最后想说:范冰冰当然有资格发声,她的才华和努力毋庸置疑。
但若真想回来,别只站在远处抱怨,不如先问问自己:今天的观众,还需要一个只活在“范爷”滤镜里的范冰冰吗?
市场从不拒绝好作品,但它只认作品,不认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