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前世今生。即使不从科学的角度,从常识的角度看,也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前世来生。
关于生命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科学已经探明。生命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里面没有任何神秘主义的东西的存在,也不存在那种可以脱离身体的灵魂。而前世今生的基础就是灵魂的存在,如果科学认为灵魂不存在,当然也就意味着它认为前世今生不存在。
为什么科学认为灵魂并不存在呢?大致有这几点理由:
一、关于灵魂的传说并不可信,不能作为灵魂存在的证据。比如说传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难道衣服也有鬼吗?
二、如果死后还有灵魂,那么死去的人远比活着的人多,那现在应该到处都是鬼了,为什么很少人看见?
三、意识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能脱离大脑而独立的存在的。人死后,意识丧失,所谓的灵魂当然也就消失了。
四、关于灵魂的实验并未证明灵魂存在。有个美国医生做了实验,声称灵魂不仅存在而且重量是21克,这个实验是真的,但结论错误,因为这样的数据没有意义,可能是误差或生理变化的结果。还有一个实验说是科学家用绝症病人做实验,用电脑把他们的脑电波转为文字,结果发现收到他们死后从另一个世界发来信息。事实上,脑电波不包含意识信息,也不存在“脑波转文字”的技术,而且人死脑电波马上消失。
五、灵媒、巫婆能和死去的人“交流”,似乎表明灵魂存在,但其实那不过是一种骗术,和算命一样的道理。
六、濒死体验不能证明灵魂的存在,只能证明人在濒死时经历了某种神经生理变化,产生了某种幻觉。这种幻觉并不只存在于濒死的人身上,服药、缺氧、电磁刺激也能够产生类似幻觉。
七、人不过是一种生物,与其他物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相信人有灵魂,是不是也该相信类人猿、灵长类、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也有灵魂?
提问者说:
生命在地球上如此普遍普通,生命的发生如此简单。从无到我(某一个生命);从无到动物或植物(某一个生命),程序是一样的,机理是一样的,就是生命的表现形不一样。因此,从无中诞生的我,今生的生命是我(人),而若干千年前从无中诞生的生命的我,我是某个动物或植物,是有可能性的。只是,这两个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这现在的我就不知道了。
这里面有很多常识和逻辑错误。首先,生命的发生是很偶然的概率,并不是“如此简单”。从无机物到生命体的程序是不是一样,至今还不知道,所以提问者说的“程序是一样的,机理是一样的”是没有任何的证据的。即使生命诞生的机制是一样的,也无法从逻辑中推导出“我是某个动物或植物”的可能性。所以,建议还是多掌握一些逻辑思维能力。
灵魂最早是哲学概念,古希腊的人在海边思索,为什么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身体构造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他们的思想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认为,是不是人类存在什么特殊的内质,也就是灵魂。哲学对灵魂的描述是一种抽象的,本体论的,对灵魂是不是存在,哲学界众说纷纭,用了种种的类比和思辨,最后也没有得出可靠的结论出来。哲学家唯一认同灵魂是人类独有的特质,而动物是没有灵魂的。同时,哲学把灵魂往道德范围引申,认为灵魂是有道德和邪恶之分的,而统治者必须灵魂高尚,如果统治者的灵魂是邪恶的(比如程颐,朱熹的理论),就会影响大自然的协调。这些都是哲学家的妄想了。哲学嘛,就靠天马行空,没有实证,到了最后就沦落为玄虚的一套了。
宗教神学把灵魂学说看成是其理论体系的生命线。宗教之所以在一部分民众里面盛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寿命有限,人类会自然死亡,而趋吉恶死是人类生物性决定的本能,任何正常人都怕死,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宗教想争夺信徒,就必须画一个来世享福的饼,所以不能也不敢否认灵魂不灭。宗教的核心思想就是灵魂不灭,灵魂不灭了才好上天堂,才能去极乐世界。
科学彻底否认灵魂。在科学理论里面,可以用无机物制造出生命,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实现,但总要有实现的一天。意识不过是电化学信号,将来人工智能发展起来,机器人也可以具有和人类一模一样的意识和智慧,可以说,机器人也可以具有“灵魂”。科学破解未解之谜,并不把灵魂之类看成是上帝的禁区而不敢研究。
灵魂出窍,纯属迷信?
弥留之际,有些人会感觉灵魂出窍,看到满天神佛……这是灵魂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吗?科学研究发现,这是大脑缺氧等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幻觉。
![]()
人之将死,常会在弥留之际见到奇奇怪怪的景象,例如“在隧道尽头出现光”,“回顾自己的一生”,“灵魂出窍”等。这些现象被称为濒死体验,荷兰科学家研究了344名突发心脏病后被抢救过来的患者,发现8%~12%的人有这种体验,18%的人对自己处于临床死亡期间发生的事情留有部分记忆。
迷信的人和灵学人士据此认定,人死以后灵魂脱离肉身继续存在,还会上天堂下地狱等,认为这是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然而,对濒死患者的科学实验至今未能检验出离体灵魂的存在,而对大脑神经学的研究则显示,濒死体验是发生心肌梗塞等疾病时脑细胞缺氧所致,而麻醉药、致幻毒品等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诱发类似的体验。
濒死体验不一定幸福美妙
提出了着名的临死五阶段理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的瑞士裔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1926~2004)认为,灵魂出窍体验是死后有灵的证据,死亡只不过是渗透通过某个边界。她把亲身体验到的灵魂出窍描述如下:
我看到自己升起离开了肉身……仿佛很多充满爱的东西把我身体疲倦的部分拿走,就像汽修厂的机械工……有种奇妙的感觉,全身各部分都更换以后,我就会变得年轻、粉嫩和充满活力……当生命的迹象不复存在,人重新变得完整,盲人看见了,聋子听见了,瘸子也不再瘸了。
但库伯勒-罗斯治学不严谨,饱受同行的非议——她曾涉足灵学,让灵媒给悲痛的寡妇招来亡夫的鬼魂,然后“亡夫”竟然和她们发生性关系,导致一些人感染性病。
首先发明“濒死体验”这个说法的美国学者雷蒙德·穆迪认为典型的濒死体验包括:
听到“嗡嗡”、“当当”的响声。
一种充满喜悦和平和的感觉。
感觉自己在肉身之外悬浮,并且从上往下看到自己的肉身。
移动穿过一个隧道,进入一片光亮之中。
遇到先人、天使、各教派圣人等。
看到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展现。
种种感觉如此美妙,以至于自己都不想回归肉身了。
这是穆迪从很多医护人员和患者口中打听到的,但他有意忽略了一部分说法,例如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很可怕,或者某教派的信徒在濒死体验中遇到异教的圣人。2004年学者布莱克默调查发现,15%的濒死体验是地狱般的感受。还有的报告称,濒死体验包括被妖魔鬼怪折磨。这些人的各种濒死体验中,没有哪一种是人人都体验到的。
濒死体验可能被添油加醋
然而,自称有濒死体验的人真的经历过吗?还是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添油加醋炮制的?
目前人们还不知道濒死体验是生命发生危险之前、之际还是之后出现的,或者是患者告诉别人时虚构出来的。例如有的人是遭遇死亡危险之后两年才发生濒死体验的,因此他们的记忆有可能是虚构的。媒体上报道声称有濒死体验的案例就更多了,有时人们把康复后的经历也加到所谓濒死体验之中。
有些人则可能记不起来自己的濒死体验,因为他们的大脑受了损伤,短期记忆的能力较弱。有研究发现,有濒死体验的人相对年轻,因为年轻的大脑记性比衰老的大脑好。当然,老年人更可能挺不过心肌梗塞而死掉,再没机会讲出来了。
濒死体验可用神经生理解释
濒死体验,也许是心肌梗塞或者麻醉影响了患者大脑。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荷兰一项进行了13年的研究,调查了344名经历过心跳或呼吸停止的重病患者,发现神经生理过程在濒死体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穿越黑暗隧道到达一片光明” 的濒死体验可以用神经噪声和视网膜视皮层映射来解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视觉研究专家托马兹·托洛辛科博士提出,如果你的大脑出现很微弱的神经噪声,然后逐渐增大,你就会感到在视野中央出现亮点,然后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感觉就像自己在一条隧道中向前移动。最后全大脑皮层的神经都活跃起来发出噪声,你的整个视野就成了一片光亮。
布莱克默称,濒死体验中极度平静的感觉是人在遇到危机情况后,大脑分泌了内啡肽所致。“嗡嗡”、“当当”的响声,是大脑缺氧,影响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所致。
药物可以仿制濒死体验
很多没有死亡危险的人也有过类似濒死的体验,例如:战机飞行员迅速加速飞行导致大脑局部缺氧,大脑神经化学失衡后产生神经症,吸食大麻或迷幻药后产生幻觉,治疗癫痫时用电刺激大脑颞叶,体内二氧化碳水平过高……这些体验包括灵魂出窍、看到光亮和闪过旧日回忆。
麻醉剂令病人产生灵肉分离、灵魂出窍的感觉,以便于开展手术。德国医生卡尔·詹森用麻醉剂氯胺酮(即“K粉”)成功诱导出大多数濒死体验,包括穿越隧道到达光亮、感到自己已经死了、与神灵对话、灵魂出窍、奇异的声音等。
但是,诱导出来的体验是随机而零碎的,当事人没有濒死体验那种全景式的回顾,也没感觉自己洞察人生,没有失去对死亡的恐惧感。
重度昏迷也可感知外界信息
有些人被认为已经死亡,但其实只是失去了知觉,恢复过来以后记得自己从上而下看见自己的身体正在被医护人员抢救,甚至听到他们的讲话。这时医疗监护仪器都已经测不到大脑的活动,似乎灵魂或者精神离开了肉身,在半空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些人往往被这些体验所改变,变得相信死后有灵。但是,毕竟这些人还没有死。尽管他们看上去好像死了,甚至监护仪器也没有显示生命迹象,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神经机制听到和看到东西。
有证据显示,脑死亡的患者实际上也可能存在有意识的思维。2006年,英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对一名女植物人进行检测,发现对她讲话以及让她想事情的时候,例如打网球,她的大脑部分区域便会活跃起来。当让她想象自己在打网球,或者在家周围转悠,其大脑皮层活跃的区域与常人无异。她的脑电图也还不是完全一条直线,说明还有脑活动的信号。有些监护仪器测不到可能是灵敏度的问题,换了更灵敏的仪器可能就测到了。
患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大脑下意识记录到信息,醒来之后又听到别人说自己“死”了期间的事情,然后将这些东西编成所谓濒死体验。
科学实验检测不出“灵魂出窍”
一些心灵学家把濒死体验作为死后世界的证据,相信灵魂离开肉体之后,去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回归肉体。特别是灵魂出窍的体验,经常被用来证实人有灵魂。有些人称濒死反应是鬼魂制造的,或者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发生了心灵感应。
然而,很多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这些体验,又如何解释?他们死后就不存在了,或者是去了别的地方?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托德·卡罗尔教授称,这样的推理相当于说做梦梦见自己离开了床,就是灵魂或者精神在睡觉的时候离开了肉体。
濒死体验对患者来说是真切的体验,也可能对患者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例如荷兰的研究发现濒死体验令人变得更有同情心,对别人更包容,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平凡,对死亡的恐惧减少,而没有濒死体验的人则没有出现这些变化。但这不能证明精神和肉体能够分离,更不用说死后有灵了。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扬·霍尔敦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台笔记本电脑展开后屏幕朝上挂在手术室的天花板上,并设计程序让笔记本显示各种动画。在下面接受手术的患者如果声称灵魂出窍,浮在上空,那么应该能看到笔记本显示的动画内容。但这一类在手术台上方放东西的实验观察了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奇特的发现。
说灵魂能够出窍,还言之尚早。
无神论、宗教与道德
全国政协民宗委主任朱维群再次强调指出,党员不能信教原则不能动摇。他指出 把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归咎于无神论,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谬说。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说信教人数不够多导致中国人道德缺失是完全不成立的。就我们党内产生的腐败分子来说,固然其中有不信仰宗教者,但是也不乏诸多宗教狂热分子。他明确指出,我们党的任务是引领宗教界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帮助他们把社会更多的人乃至共产党员变成宗教徒。朱维群:《“党员不能信教”原则不可动摇》,《环球时报》2014年11月14日。
关于道德和宗教的问题,《环球时报》上连续刊登文章。有学者指出,中国需要的是世俗道德,而不是宗教。当前很多人被流行舆论牵着鼻子走,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是因为中国缺乏宗教。这一随波逐流的应和判断,实在是鼠目寸光。事实上,西方社会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先进和强大,绝对离不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摆脱宗教的束缚,特别是宗教道德和律令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启蒙运动之后,欧美进入现代社会,世俗道德才逐渐建立起来。中国近百年的崇洋媚外之风将自己的传统丢弃。在社会道德出现滑坡之时,反受人蛊惑,要去捡西方的垃圾当解药。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展真正适合现代中国的道德价值体系,这才是正路。而非用西方早已失效的药方来治理中国。刘仰:《中国需要的是世俗道德,不是宗教》,《环球时报》2014年1月3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沈桂萍教授指出,宗教支撑不起现代社会价值。当代中国社会,各种制假售假、贪污腐败、社会冷漠等负面现象频出,各种民族宗教纷争、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事件时隐时现。这一切在冲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心理困惑、道德危机甚而信仰迷失。一些人期望利用宗教信仰、宗教敬畏来化解社会问题,甚而希望从宗教中寻求价值支撑,推动文化昌明、政治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然而,纵观历史,宗教既可以成为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是导致分离族群、愚化民智、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尤其是在一个深刻变革、快速转型的社会中,宗教的这种双刃剑作用表现尤为突出。过去我们曾经长期迷失在对宗教的简单化否定中,今天我们也不能陷入对宗教过分推崇的新误读中。当代社会承认宗教价值观对一部分公民的特殊价值导向作用,但不意味着把宗教看作人类文明的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而弘扬倡导。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执政党对宗教社会作用的把握必须头脑清醒,意志坚定,行动有力。沈桂萍:《宗教支撑不起现代社会价值》,《环球时报》2014年1月23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