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这篇文章由言叔执笔,旨在深入剖析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后,如何频繁挑战中方核心利益,导致中日关系持续升温、趋于紧张。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以“口无遮拦”著称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涉及敏感地缘议题时也保持一定克制,而高市早苗甫一上台,便屡次触碰中国主权底线。
2
一个自身经济活力日渐衰减的国家,其领导人非但不专注民生改善,反而热衷于插足他国内政,甚至将“台湾有事”挂在嘴边当作外交口号,这背后究竟有何图谋?是出于所谓战略关切,还是仅为博取国内政治资本而进行的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
3
台湾有事,日本必入?
客观来看,高市早苗登上首相宝座,并不出人意料。她并非横空出世的政治新人,而是日本保守势力长期培养的“鹰派模板”。她的上位,宛如一场早已写好结局的政治大戏,舞台未变,剧本却愈发激进。
4
刚一履职,她即公开宣称“必须让中国意识到干涉台湾将付出沉重代价”,言语强硬,气势十足。然而细加推敲,这种表态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面对GDP即将被印度超越、人口结构严重老化、青年群体普遍“低欲望”的现实困境,日本拿什么支撑其所谓的“战略威慑力”?
![]()
5
高市早苗绝非首位鼓吹介入台海的日本政客,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但关键在于,台海局势关乎地区和平稳定,绝不容许成为个别政客博取眼球的政治舞台。若一味炒作,终将酿成不可控后果。回顾其过往言行,便可发现此人早已深陷“反华叙事”的固定轨道。
6
早在担任内阁要职期间,她便多次扬言“一旦台湾发生状况,日本无法置身事外”,并积极推动强化日美军事协作,渲染所谓“中国军事扩张威胁”。此类言论看似专业,实则经不起推敲:她从未实地考察过两岸现状,也未曾系统研究过历史经纬,所谓的“安全主张”,几乎全靠情绪化口号堆砌而成。
![]()
7
真正驱动她的,并非对区域安全的深层思考,而是对选票与民意支持率的迫切渴望。只要审视当下日本社会的真实面貌,一切便昭然若揭:经济增长乏力,少子化危机加剧,年轻一代对公共事务日益冷漠。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客唯有制造争议性话题,才能获得媒体聚焦。
8
于是,“台湾牌”成了最易引爆舆论的工具——谁的调门越高,谁就越容易占据 headlines。就在今年APEC峰会期间,高市早苗果然再度出手。会议间隙,她公然与台湾地区代表接触会面。此举名义上为“非正式交流”,实质却是典型的“灰色操作”:既规避了与中国彻底决裂的风险,又向“台独”势力释放了错误鼓励信号。
![]()
9
不过,中国政府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挑衅行为。国台办迅速作出回应: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日方举动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及中日之间达成的多项政治共识,向分裂势力传递了极为危险的信息,我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虽措辞严谨,但立场坚定,已明确界定该行为属于越界之举。
10
或许有人疑惑,为何高市早苗执意踩踏这一雷区?答案其实简单明了:在国内,她需展现强硬姿态以巩固保守派支持;在国际层面,则试图借助美国亚太布局提升自身影响力。但她显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今日之日本,早已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经济腾飞、技术领先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是一个养老金体系承压、财政赤字高企的老龄化社会。
![]()
11
依靠煽动台海议题来获取短期关注,犹如过气艺人靠绯闻抢占热搜榜单,虽能一时吸睛,长远来看却损害国家信誉与民众福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类行为正不断侵蚀中日之间的互信基础。
12
而这种信任崩塌的后果,最终将由普通民众承担——双边贸易可能受限,赴日旅游人数下滑,跨国投资信心减弱……但在竞选演讲中,这些真实代价不会被提及,因为她所追求的,只是下一届选举中的得票数字。
![]()
13
中国回应,立场坚定
当高市早苗忙于对外展示“强硬形象”之际,中国的反应却展现出高度的战略定力。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张晗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方相关行径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中方坚决反对。
14
这一声明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台海问题的一贯立场,也折射出当前对日策略的核心逻辑:不主动挑起争端,但从不回避斗争;愿意开展对话,但主权底线不容谈判。我们清楚知道,日本纵然叫嚣激烈,却缺乏实际对抗能力。
![]()
15
无论其自卫队装备多么先进,都无法改变其战败国的身份属性;无论其科技水平多高,也无法脱离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可部分日本政客仍执迷不悟,幻想凭借姿态强硬就能重塑地位。结果却是:中国并未退缩,本国公众却开始质疑——你们整天喊着要对抗中国,那我们的养老保障呢?下一代的教育出路呢?
16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前首相石破茂曾公开呼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尊奉田中角荣为楷模,强调“中日友好符合两国根本利益”。这说明,在日本政坛之中,依然存在清醒务实的声音。
![]()
17
他们深知,与中国全面对抗不符合日本国家利益,也难以取胜。但遗憾的是,当前“鹰派”凭借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占据舆论优势。毕竟,在选举政治中,制造对立远比理性沟通更能吸引选民注意。这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较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本未来的外交走向。
18
GDP将被印度超越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峻事实:日本已不再是那个足以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强国。预计到2025年,其GDP总量将被印度赶超,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滑落至第四名之后。这意味着它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正在缩水,对外政策越来越依附于美国的安全庇护,也预示着其“大国梦”正逐步褪色。
![]()
19
在此背景下,高市早苗等人推行的“强势外交”,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国内难题无力破解,便转向外部寻求存在感;经济表现乏善可陈,只能通过炒作安全议题转移视线。这正如一位事业停滞的中年人,转而靠购置豪车、出入高档场所来证明自身价值。
20
但必须提醒的是,台海不是可以随意表演的社交场合,中国也不是任人试探的弱势一方。回望历史,日本并非首次陷入此类误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之时,也曾出现“日本可以说不”的论调,试图在对美关系中争取主导权。
![]()
21
结局众所周知:美国仅凭一份《广场协议》,便令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达三十年的停滞期。如今,它似乎又要在中国面前复制当年的姿态,却忘了时代早已不同——今天的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广阔的国内市场,绝非昔日可比;而日本本身,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强权。
22
更为吊诡的是,日本一面渲染“中国威胁论”,一面又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从稀土进口到高端制造供应链,再到庞大的消费市场,无数日本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都与中国紧密相连。可其政客却在舆论场上鼓吹“去风险化”“脱钩断链”,这岂不是一边享用中国的资源红利,一边贬损提供者的尊严?
![]()
23
这种“外强中干”的政策取向,最终只会反噬本国利益。一旦中日关系恶化,首当其冲受损的是谁?是丰田、索尼等出口巨头,是依赖中国游客的旅游业,是希望赴华学习交流的日本青年。但这些切实影响,高市早苗未必放在心上,她在乎的,始终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
24
结语
归根结底,高市早苗的种种言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演出。她清楚中国不会因几句挑衅言论就采取军事行动,也明白美国不会为了日本与北京正面冲突。因此她敢于冒险,因为她测算好了“安全边界”。
![]()
25
但她忽视了一点:戏剧演久了,观众会厌倦,对手会警觉,甚至连演员自己也可能误信剧情。台海,是中国不容侵犯的主权红线,绝非日本政客用来积累政治资本的“选秀擂台”。你可以发声,可以施压,可以搞小动作,但有一条铁律亘古不变:触碰底线者,必将付出相应代价。
26
若日本真希望维持国际影响力,不如回归本源,集中精力振兴经济、应对人口危机、解决结构性社会矛盾。与其靠蹭热点刷存在感,不如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否则,越是卖力表演,最终摔得就越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