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徐州城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沛县,每天从1500余家餐饮单位、110家学校及单位食堂、15家食品加工厂产生的80吨餐厨垃圾,曾是城市治理的“烫手山芋”——如何管好这些“舌尖废弃物”,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成为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如今,随着智慧监管体系落地与资源化利用模式运转,这些曾被嫌弃的垃圾,正完成从“废”到“宝”的蜕变。
每天中午12点,刘天助都驾驶着标有“徐州国新”字样的收运车出发。他是沛县7辆专业收运车的驾驶员之一,日日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收取所负责片区内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我们现在每天至少清运两次,确保垃圾不过夜、不积压。”在他熟练的操作下,专用收集桶被称重、挂箱、起吊、倾倒,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
“以前总觉得泔水有人收,给谁不是给,现在明白了,随意处理厨余垃圾害人害己。”在九龙城商业街一家火锅店后厨,店长李潇一边配合刘天助将装满餐厨垃圾的专用桶推上车,一边感慨。
这种观念的转变,源于一场持续深入的整治行动。今年8月以来,沛县通过白天抽查、夜间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查处非法收运行为,教育警示餐饮业主。与此同时,3000余份《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被送到各家餐饮单位。
在执法与宣传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商户选择餐厨垃圾回收的“正规军”,38家餐饮单位陆续与特许经营企业徐州国新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收运协议,开发区9家食品加工企业也全部“归队”。
“所有收运车都配备了GPS定位与高清摄像头,我们通过手机可实时监控收运过程,实现‘行踪可溯、过程可视’。”沛县城管局市政监察中队中队长郝中尉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数字化监管平台。他坦言,以往靠人蹲守、凭经验判断,如今数据“说话”、视频为证,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
餐厨垃圾的终点,也是资源循环的起点。在位于安国镇的徐州国新公司,一车车餐厨垃圾经过称重,进入封闭车间,开始神奇的“蜕变之旅”。分选、制浆、提油……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上,废弃物悄然变身宝贵资源——经固液分离后,液相部分提取的废弃油脂,被送往连云港嘉澳新能源公司深加工为生物柴油;固相部分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提纯后并入城市燃气管网;剩余残渣则运往发电厂焚烧。
“每100吨餐厨垃圾,经处理能够转化为2000立方米的绿色天然气,同时提取约4吨的毛油。”该公司总经理顾建安介绍,提取的废弃油脂每吨售价超过7000元,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日处理能力达150吨,各类餐馆、食堂的废弃油脂回收率已从2.5%提高至3.5%,这也意味着,每多回收一吨油,就少一分“地沟油”回流的风险。
从源头投放到智慧收运,再到末端资源化利用,沛县正以系统思维打通餐厨垃圾治理全链条。这场关乎民生安全与生态文明的“垃圾革命”,不仅让废弃物“各就各位”,实现从“废油脂”到“新能源”的华丽转身,更让市民的“舌尖”多了一重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