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又得奖了!
11月4日,喜讯传来
太和清音作品《星辰大海》
摘得第二十届群星奖(曲艺门类)
![]()
在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舞台上,于飞团队表演太和清音作品《星辰大海》。
这是安徽省今年唯一一个
获得群星奖的作品
是阜阳乃至安徽继2016年
淮河琴书《轧狗风波》后
又一个获奖作品
作为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秉持“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理念,代表着群众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准。本届大赛更是吸引1996个演出单位、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群众文艺工作者参评。群众基础广、参与度高,让这份荣誉沉甸甸。
![]()
✦ +
阜阳《星辰大海》
闪耀群星奖
对于《星辰大海》而言
成绩来之不易
更是实至名归
“春节后我们就开始筹划,3月份邀请专家作词。接着,我们逐字逐句编曲谱曲,推敲每个动作、每个表情的表达。”于飞说,《星辰大海》讲述的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安然克服种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讴歌了科技工作者在星辰大海中追逐梦想、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
为了让科研这一现代题材与传统清音完美融合,他们反复调整唱腔节奏,让“四句腔”的悠扬既能承载家国情怀,又能传递人物细腻情感;配器上,在传统民乐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曲艺焕发时代活力。
从2月初赛,5月复赛,到10月决赛角逐,于飞团队的成员们常常排练到深夜,并向老艺术家取经。正因如此,作品《星辰大海》的表演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全国文化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
于飞在舞台上表演太和清音作品《星辰大海》。
✦ +
太和清音
在阜阳传承了600多年
说起与清音的结缘
于飞常说:
“像是命中注定的召唤。”
太和清音起源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是全国古老而稀有的曲种之一。因曲调清新雅致、悠扬动听,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得名“清音”。
表演中,常常是一人一台戏、一人分饰多角。曲艺语言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伴奏乐器主要有琵琶、古筝、坠胡、三弦等。明清时期,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清音会”遍布太和各地。可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渐趋沉寂。
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和县也成立了太和清音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
清音老艺人
2008年,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于飞成为太和二中一名音乐教师。“你的嗓音很适合唱太和清音。”在一次本地表演期间,一名老艺术家的话让她记忆犹新。彼时的她,连“清音”二字都未曾听闻,但心中的种子就此埋下。
2013年,太和县组织选拔清音传承人,中小学音乐教师受邀参赛。经过一番比拼,于飞被选中,跟随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洪奎学习。
✦ +
让太和清音
换发新的生机
如何让太和清音焕发新的生机?
“观众的喜爱,是唯一的出路。”
于飞带着同样热爱太和清音的伙伴们
一边深耕技艺
一边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演推广
2013年,她表演的清音作品《让座》,将清音从传统戏曲形式拉回曲艺形式,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和灵动的唱腔,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门艺术。
在她的团队里,有人负责整理老唱段,有人钻研新编曲,有人琢磨舞台呈现,从谱曲到配器,从动作设计到表情拿捏,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慢慢地,他们的坚持有了回响:太和县清音协会从几个人发展到百余名会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十余所学校,1800余名学生接触到清音艺术,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上这婉转的乡音。
从颍淮大地的文化火种
到全国舞台的艺术瑰宝
太和清音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生机
于飞和她的团队
用热爱与坚守
让这六百年的古老唱腔
既能唱响家国情怀
也能逐梦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