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通讯员 黄婷婷 郑心怡
实习生 占泺涵
深秋午后的江夏湖泗街大屋陈村,空气中飘荡着新翻耕泥土的气息。村头几棵桂花树下,老人带着孙女在水泥马路上闲庭信步,十分悠闲。
光谷派驻村的工作队员祝卫民和老人打了个招呼后,径直往背后山里的油茶地走去,查看油茶生长情况。今年是他驻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大屋陈村的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
![]()
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工作
2016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推进,要求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工作队员到湖泗街的村庄开展驻村工作。得到消息后,46岁的龙泉街干部祝卫民主动申请,带队来到湖泗大屋陈村工作,并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来到村里后,祝卫民立刻融入了乡村,协助村两委、帮助工作队其他队员开展工作。“他们听不懂湖泗方言,在和村民沟通时,常常各说各话。”相较而言,祝卫民有着天然的优势,他是湖泗本地人,老家南山村离大屋陈仅十公里距离,“这里的语言、地方风俗我都门清,村里很多人都是老熟人,回到家乡更利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他说道。
每到傍晚时分,大屋陈村的村民就会聚集在一块唠家常,祝卫民就带着队员们上前“套近乎”,在闲聊中,他们很快掌握了村民们的需求,缺哪些生产资料等。“工作没有什么巧,就是走村串户,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笑着说。
驻村后,他带着工作队全面摸排大屋陈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他了解到村里留守人员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创收能力不强,每年种点基本口粮、养点家禽。”为此,他想到联系帮扶企业省科投,提供园林绿化等工作,在农闲时为村民增加收入。
村湾提前3年脱贫摘帽
“我们不能直接给钱,扶贫先扶智。”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驻村不久,在查看资料时,发现一位才30多岁的贫困户,“这么年轻,有手有脚,怎么是贫困户。”带着疑问,他和工作队上门了解,才知道因一次车祸,让智力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还有子女在上学,生活很困难。
“不能让一家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祝卫民通过相关政策文件,为他们一家申请了低保。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后,工作队帮助他们开展养猪生产、种植西瓜等,并帮忙打开销路。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一家很快从贫困户变成了脱贫户。如今,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其子女在学校接受教育,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祝卫民记得刚来村里时,村里只有一条泥巴路,每逢雨天,全是泥浆,根本下不了脚。工作队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湖泗街、龙泉街以及光谷社会事务局,同时协助村两委集合多方力量,终于让村里告别了泥巴路的时代。
在工作队的协助下,大屋陈村于2018年整村脱贫,提前3年摘帽。“作为工作队队长,当听到这一消息后,我感到十分自豪。”祝卫民高兴地回忆道。
高兴十年驻村给村湾带来了变化
“他总是任劳任怨,对工作较真,协调矛盾能力非常强。”提到祝卫民,大屋陈村书记陈家斌赞赏有加。
但就是这份较真,差点“断送”了他的驻村生涯。2020年初的一天晚上,他突感不适,说不出话了。前往医院后,被诊断为脑梗,直接住院治疗。“我这个人就是性子急,风风火火。”采访中,祝卫民语速很慢,时常想起一个词,表达不出来。
出院后,他没有过多休息,很快回到村里工作。然而,回到村里后,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在街道开会时,因在康复期,很多会议内容无法完全掌握。“作为队长,精神吃不透,怎么带领18个队员开展工作。”于是,他主动辞去了工作队长一职。
![]()
“老祝真是不容易,他真是带着对家乡的感情在开展驻村工作。”接替他的工作队队长叶青山说道。
2021年,他建议村里组织种植油茶,发展一份产业。“湖泗处于丘陵地带,适合种植油茶。”他说,农户种植一亩,就会少买食用油,吃不完的还可以卖出去,“少付出,就是多一份收入。”在他们的发动下,不少村民积极响应,种植了油茶,再过两年便会迎来丰收季。
记者随工作队前往大屋李湾油茶种植地,看到不少油茶树长势良好,已经结果。看着自己的成果,祝卫民不自觉地弯腰察看,十分高兴。
![]()
“很高兴这十年来,我们为家乡振兴尽了一份力,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站在油茶地里,祝卫民风轻云淡地说自己“问心无愧”。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