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微黄,池水如镜
11月6日
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文学主题沙龙
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
崇州罨画池博物馆举行
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
与青春文学创作者们齐聚一堂
围绕“文学面临的挑战与时代表达”
这一深邃命题
展开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文学的对话
![]()
根脉与星空——
文学的共通性与地域性差异
沙龙一开始,关于文学“共通性”与“地域性”的探讨便引发深刻共鸣。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
嘉宾们认为,文学既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源自特定地域土壤、浸润地方风情与方言特色的创作,构成了文学世界的丰富肌理与独特标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此低吟,当千年的文气凝结于此,它所触动的那份对家国、对自然、对时光流逝的感怀,却能瞬间穿越时空,击中今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心灵。这,便是文学的“共通性”,是连接不同人群的纽带。
![]()
![]()
小说家、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王苏辛
崇州的气候温润宜人,这里的文化空气和自然空气一样,湿润而富含养分,仿佛每一口呼吸都能滋养创作的灵感。崇州这种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宁静闲适的城市氛围,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处精神栖居地,更构成了文学创作理想之地。
使命与责任——
青年文学的时代担当
谈及新时代青年文学的责任和担当这个话题,氛围变得温暖而坚定。有嘉宾比喻,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文学像是一座温柔的灯塔: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能在迷雾中给予光亮;它不喧嚣,却能提供最深沉的陪伴。
![]()
也有嘉宾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捕捉这个时代最细微的情感震颤,是为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留下有温度、有筋骨的“心灵标本”。无论是宏大的国家叙事,还是个体生命的悲欢,都值得被文学深情地书写。
![]()
![]()
崇庆中学附属初中学生
胡育滋
最触动我的,是听到一位作家老师说,文学要扎根脚下的土地。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崇州的历史、罨画池的风景,我每天走过的街道和感受到的湿润空气,原来都可以成为文学的来源。这让我觉得,文学一下子从遥远而神圣的殿堂,来到了我的身边,变得亲切了。
![]()
崇庆中学附属初中学生
王紫涵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启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文学世界的辽阔与深邃,也让我明白了,我们青年不仅是文学的读者,未来也可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表达者。可以说,这一天的收获,比我看很多本书加起来还要多,还要珍贵。
浪潮与匠心——
聚焦成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聚焦成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其发展路径成为沙龙热议的环节。嘉宾们认为,成都网络文学需要在保持类型创新与市场活力的基础上,强化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深度。要鼓励创作者沉潜匠心,提升叙事技巧与精神格调,打造更多兼具商业价值与艺术品质、能够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同时,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优化创作生态,让成都不仅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热土”,更是精品孵化的“高地”,为中国乃至世界读者讲述更多精彩的“成都故事”“中国故事”。
![]()
池光潋滟,文心激荡
这场在千年园林中举行的文学沙龙
为成都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与力量
当文学的清泉流过时代的河流
我们相信,在守正创新中
更多动人的故事,正悄然孕育
记者|李卓婕 邓涛 任九桥
编辑|余霞 王静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