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川西高原的壮丽山河间,一曲《康定情歌》穿越时空悠然响起,德格印经院的匠人们手法娴熟地印制经版,丹巴古碉群下的村落里传出织机的吱呀声……这不是历史的回响,而是甘孜文化遗产在当下的鲜活脉动。
![]()
近年来,甘孜州立足“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核心主题,以非遗活态传承、文物系统守护、传统村落活化三大实践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保护与传承并重、创新与发展同步”的文化守护路径,让沉淀千年的文化资源“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厚植遗产家底:构建多元文化保护矩阵
![]()
作为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廊道与川藏茶马古道核心区,甘孜州形成了“非遗+文物+传统村落”的丰富遗产体系。目前,甘孜州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25项、省级140项,构建起了覆盖全州的活态传承体系。
从20万年前的稻城皮洛遗址,到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德格印经院雕版档案,4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和4.5万件可移动文物,勾勒出一幅绵延不绝的历史长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17日,丹巴县的基卡依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这是甘孜州首个、四川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村落。据悉,全州共有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68个省级传统村落,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创新保护实践:打造全链条传承体系
![]()
“我们为非遗和传统村落专门立法,划出保护红线,但不止于禁止,更着眼于活化。”甘孜州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介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规,既明确了“原真性修缮”原则,又鼓励“生产性保护”,让老技艺在现代社会找到生存土壤。
在德格麦宿传承园,游客能亲手绘制唐卡;康定木格措景区的“溜溜调”驻演,让《康定情歌》天天唱响;稻城亚丁等12个重点景区,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实景剧;“纪念红军长征入川90周年红色非遗特展”上,8幅唐卡组图生动还原了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的革命友情;在丹巴基卡依村等村落,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传承藏绣、黑陶制作等技艺,同时保留22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巴古碉群,让村落成为“活态文化博物馆”。
赋能民生发展:实现保护传承双赢
![]()
“保护得越好,日子越红火”成了乡亲们的共识。在丹巴基卡依村,92%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据悉,全州非遗传承直接带动1.2万人就业,依托非遗工坊培育“雪域手造”产业体系,开发唐卡、藏毯、水淘糌粑等文创产品300余种,年销售额超3亿元。
未来,甘孜州将继续深化“保护为基、创新为要”的实践路径,为“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甘孜经验”。
![]()
全媒体记者/ 陈雨(见习)
编辑/ 刘睿娟
校对 / 马俪伲
责编 / 岳诗蕊
审核 / 白马
监制 / 谭荣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