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北方总能遭遇暴雨天气,咱北方人这几年可算开了眼,以前总念叨“春雨贵如油”,现在倒好,每到夏天雨水多得像是把好几年的份儿都攒一块儿泼下来了。路上积水没过脚脖子成了常事儿,朋友圈里晒“看海”的都比晒旅游的多。
可热闹归热闹,大伙儿心里都嘀咕着一个事儿:这老天爷跟不要钱似的往下倒水,咱地底下那个快见底儿的“大水缸”地下水,它到底补上了没有?
![]()
您可能觉得水哗哗流到地里不就完事儿了?要真这么简单,专家们也不用愁白头了。这地下水啊,跟地窖存的白菜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大窟窿,水灌进去就存那儿了。
它更像一块巨大无比、层层叠叠的海绵,有的地方吸水性好,水呲溜一下就钻下去了;有的地方呢,土层瓷实,或者底下是石头板子,水想进去那可费老劲了,大部分都顺着沟沟渠渠跑掉了,成了地表径流。
所以光看雨大不大,还不能直接判断地下水“喝”没“喝”饱。关键是看这水,有没有机会、有没有路子,真正渗到地底下去。
![]()
就拿这两年来说事儿,根据国家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像华北这些地方,夏季降水量的确比往年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有些地方甚至突破了历史极值。暴雨一来,河道水位噌噌往上涨,水库也跟着“饱餐”了一顿。
从表面上看,水资源形势好像一下子乐观了不少。但您得留意,这些热闹,大部分发生在地表。雨水要转化成地下水,需要一个相对缓慢的渗透过程。
![]()
城市里到处都是水泥地、柏油路,这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塑料布,雨水很难下渗,只能急匆匆地涌向排水管网,最后奔流到海不复还。
在农村,虽然土地裸露多,但要是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埋深太大,好比海绵被压得太实,雨水想渗透到那么深的地方,也需要时间和特定的地质条件。
![]()
那到底补没补呢?咱得看数据说话。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国家地下水通报和一些区域监测数据,经过近几年降水偏丰,特别是2021年以来华北等地持续性较强降水的影响,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
尤其是在那些水源涵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比如有湿地、林地覆盖的区域,以及河道沿线,地下水得到了比较明显的补给。
这好比是给一块半干不干的海绵局部浇了浇水,湿润的面积和深度都增加了。这是个好消息,说明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还在,给咱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
但是可千万别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为啥?因为咱北方地下水亏空得实在太厉害了。过去几十年,为了支撑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咱们从地下抽上来的水,远远超过了雨水能补充的量。
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欠账”。专家们常说的“地下水漏斗区”,就是长期超采留下的“坑”。这几年雨水是多,可要想把这几十年挖的“大坑”完全填平,那可不是三年五载的丰水年就能办到的事。
这好比您家有个特别大的水缸,以前用了很多年,快见底了,现在虽然连着几天下了几场大雨,接了些雨水,水缸里的水位是上升了点,但离装满还差得远呢!
![]()
而且深层地下水由于补给路径更长、更困难,其恢复速度远比浅层地下水要慢得多,有些甚至需要地质年代尺度才能完全恢复。
所以整体而言,北方地下水系统仍处于一个“缓慢恢复期”和“还历史旧账”的阶段,远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
那咱能干点啥呢?光指望老天爷下雨肯定不靠谱。关键还得靠人努力。现在国家层面推行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可不是闹着玩的。
比如在农业上大力推广滴灌、喷灌这些节水技术,减少大水漫灌,这就是在给地下水“减负”。
工业上也在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争取把每一滴水都用出最大价值。城市里,建设“海绵城市”成了热门词儿,目的就是多增加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让雨水能更多地留下来、渗下去,而不是直接排走。
![]()
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长江水,也替代了一部分原来要靠抽取地下水才能满足的用水需求,这相当于直接给北方地下水“放假休养”。这些措施,都是在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北方年年大雨,地下水补回来了吗?答案是比较复杂的:有改善,但远未痊愈;有希望,但挑战巨大。这几年的丰水,像是给久旱的大地打了一剂“强心针”,缓解了燃眉之急,让咱们看到了自然恢复的可能。
水资源是何其宝贵,过去的透支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来偿还。咱们每个人节约的每一滴水,支持的每一项环保举措,都是在为填上那个“大坑”添砖加瓦。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