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深夜,阿富汗北部,一场突如其来的6.3级地震,撕裂了这个战火频频的国家。整个北部地区瞬间陷入混乱,房屋倒塌、大批伤者哀嚎遍野。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场灾难发生在深秋的夜里,气温已降至零下,可很多灾民只能在废墟边,裹着破布过夜。
虽然各国媒体迅速报道了这起地震,却少有国家行动起,来提供实质性的援助。相比之下,中国的举动格外引人注意,不仅公开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还迅速派出物资和团队。
![]()
断网断电下的灾区绝境
巴尔赫省的地质条件本就脆弱,此次6.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公里,属于浅源强震,破坏力远超同等震级的深源地震。
马扎里沙里夫市的老城区是受损最严重的区域,这里的房屋多为19世纪末建造的土坯结构,墙体由泥土混合麦秆砌成,没有任何钢筋混凝土加固,在强震冲击下如同积木般倒塌。当地居民回忆,地震发生时正值凌晨,大多数人在睡梦中被埋,呼救声在黑暗中此起彼伏。
![]()
更致命的是,地震直接摧毁了阿富汗北部的主干输电线路。阿富汗全国75%的电力依赖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跨境输送,震断的电网让包括首都喀布尔在内的北部多座城市陷入全面停电。
马扎里沙里夫市唯一的公立医院里,医生只能依靠手机手电筒的微光进行手术,手术室的无影灯彻底熄灭,消毒设备因断电无法使用。医院院长向媒体透露,地震当天接收了超过800名伤者,但病床仅能容纳300人,大量伤者只能躺在走廊的地板上,抗生素、止血药等急救药品在第二天中午就已告急。
![]()
交通中断让救援陷入停滞。连接马扎里沙里夫与周边村庄的三条主干道均因山体滑坡被阻断,距离震中最近的库什卡村完全与外界失联。阿富汗国防部派出的救援队携带挖掘设备徒步前往,却在余震中遭遇二次滑坡,两名救援人员受伤。
当地村民自发组成救援队,用铁锹甚至双手挖掘废墟,但缺乏专业工具和防护装备,很多人在挖掘过程中被钢筋划伤或被余震波及。深秋的阿富汗夜间气温已降至零下5摄氏度,获救的灾民裹着破旧的毛毯蜷缩在废墟旁,不少老人和儿童因冻伤出现生命危险。
![]()
文化遗产的损失同样令人痛心。马扎里沙里夫市的蓝色清真寺始建于12世纪,是中亚地区著名的伊斯兰文化建筑,寺内的彩色瓷砖壁画和镀金宣礼塔被誉为"伊斯兰艺术的瑰宝"。地震中,清真寺的主宣礼塔从中间断裂,墙体出现数条宽达半米的裂缝,散落的瓷砖和砖石堆积在庭院中。阿富汗文化部门官员表示,修复工作至少需要数年时间,且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短缺。
国际社会的沉默与零星响应
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的分化,大规模实质性援助的缺失让灾区陷入更大困境。世界卫生组织是最早采取行动的国际组织,在地震发生后12小时内就从巴基斯坦派出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医疗队,并调配了2吨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
![]()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则启动了当地的粮食储备,向受灾最严重的三个省份发放了共计500吨小麦和食用油,但这些物资仅能满足10万灾民一周的需求。
全球主要国家的响应普遍冷淡。美国国务院在地震发生后48小时发表了简短的慰问声明,称"对阿富汗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未提及任何具体援助计划。
![]()
俄罗斯外交部表示"愿意提供必要支持",但截至11月6日仍未公布援助细节。印度政府宣布捐赠15吨物资,却被媒体曝光其中包含8斤茶叶和大量宗教书籍,与灾区急需的帐篷、毛毯等物资严重脱节,引发外界对其"作秀式援助"的批评。
阿富汗的邻国表现同样消极。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地震中均有震感,两国政府仅表示"密切关注灾情",未开放边境用于救援物资运输。土库曼斯坦则完全未对灾情作出回应。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国家与阿富汗存在边境争端和水资源分配矛盾,加上对塔利班政权的不信任,导致其不愿积极参与援助。
![]()
国际援助的缺失并非偶然,多种因素交织导致阿富汗陷入孤立。塔利班政权自2021年掌权以来,始终未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多数国家因政治顾虑不愿与其实体接触。
同时,全球援助资源正被加沙、乌克兰等热点地区分散,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数据,2025年全球人道主义援助资金缺口已达320亿美元,阿富汗相关援助项目的资金到位率仅为35%。此外,部分国际组织因塔利班的性别政策限制,担心援助物资无法公平发放到女性手中,选择暂停援助计划。
![]()
救援中的特殊弱势群体
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女性群体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塔利班的性别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救援难度。根据塔利班政府2022年颁布的规定,男性救援人员不得接触非亲属关系的女性,这一规定在灾区导致大量女性伤者无法及时获救。库什卡村村民透露,地震发生后,多名女性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中,但男性村民因政策限制不敢贸然施救,等到女性亲属赶到时,部分伤者已因失血过多死亡。
医疗领域的性别壁垒更为致命。塔利班掌权后,禁止女性进入医学专业学习,同时解雇了大量女性医护人员。马扎里沙里夫市公立医院原本有120名女性医生,目前仅剩下3人,且均已超过60岁。一名女性伤者家属表示,她的妻子因腿部骨折需要手术,但医院没有女性医生,男性医生又无法进行检查,只能在帐篷中等待,伤口已经出现感染迹象。
![]()
女性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阿富汗传统习俗中,女性外出需穿戴罩袍,而很多灾民的衣物在地震中被埋,只能裹着破旧的毛毯。
联合国妇女署发放的现金援助中,仅有20%发放到女性手中,多数女性因无法单独开设银行账户,只能由男性亲属代领,部分资金被挪用。人权组织调查显示,灾区女性的冻伤率和感染率是男性的2.3倍,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在女童中更为突出。
![]()
无附加条件的人道主义支撑
在国际社会普遍沉默的背景下,中国的快速响应为灾区带来了希望。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发表声明,向阿富汗受灾民众表示深切慰问,并明确表示"将根据阿富汗方面的实际需求,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这一表态延续了中国对阿富汗灾害援助的一贯立场,2023年赫拉特地震和2025年8月楠格哈尔省地震中,中国均在第一时间提供了物资援助。
11月5日,中国首批紧急援助物资从新疆乌鲁木齐启运,包括500顶帐篷、2000床毛毯、1000件棉衣和5吨急救药品,这些物资精准匹配了灾区的御寒和医疗需求。
![]()
中国驻阿富汗邻国巴基斯坦的使馆协调当地运输公司,通过巴阿边境的托尔哈姆口岸将物资快速转运至马扎里沙里夫,避免了边境滞留问题。同时,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的5人医疗专家组也已抵达灾区,携带了便携式超声设备和心电监护仪,协助当地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中国的援助模式得到阿富汗方面的高度认可。与部分国家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不同,中国始终坚持人道主义优先原则,不干涉阿富汗内政。
![]()
塔利班政府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的援助总是及时且务实的,这些帐篷和毛毯让受灾民众能够在寒夜中获得温暖,体现了真正的兄弟情谊"。事实上,中国已成为阿富汗灾后援助的稳定力量,2021年以来累计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超过3亿元人民币,涵盖粮食、药品、帐篷等多个领域。
长期支持计划也在同步推进。中国外交部表示,除紧急援助外,将根据阿富汗灾后重建需求,提供抗震房建设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修复援助。中国建筑集团已派出考察组,评估灾区房屋损毁情况,计划结合阿富汗当地建筑材料和气候特点,设计低成本抗震房方案。此外,中国还将协助阿富汗修复震断的输电线路,推动区域能源合作,从根本上提升阿富汗的抗灾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