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3小时课,100万研学!胖东来凭啥贵?永辉学2年亏8亿道破真相
50万只能听3小时分享,100万才能成为年度研学学员,还得通过资质审核。
胖东来这波“付费授课”,直接惊掉零售业下巴!
可更让人费解的是免费帮扶时,永辉、物美等企业学了两年,门店越改越多亏损却没止住,消费者还吐槽“只抄皮毛”。
到底是胖东来模式藏着不传之秘,还是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学错了方向?
![]()
这场零售业的集体“抄作业”,为啥越抄越迷茫?
胖东来的火,表面看是免费直饮水、4小时打折的鲜切水果、无条件退换货这些“神仙服务”,但往深了挖,这些服务全靠“人心”撑着。
于东来早就说透:“员工的幸福感,才是顾客满意度的第一生产力。”
胖东来的“人心红利”有多实在?
![]()
2025年普通员工平均月薪近万,店长年入能到78万,每周工作不超36小时,年假最长能休60天,被顾客辱骂还能拿1万元“委屈奖”。
这种待遇下,员工流失率只有0.94%,超市损耗率仅0.3%,远低于行业2%的平均水平,单店年均销售额能冲到11.3亿元。
可学徒们偏偏在这事上“量力而行”。
永辉搞了“工匠计划”,喊着要让技工月入过万,也发了3100万奖金分红,但员工实际体验是“考核多、常加班、请假难”,直言“怎么改还是资本家”。
![]()
物美把北京员工工资提到6000起,加了年假和员工餐,却还是不敢像胖东来那样把95%的利润分给员工。
说白了,企业都想先赚钱再分钱,可胖东来的逻辑是:先分钱让员工走心,钱自然会来。
如果说福利是内功,商品和服务就是外功。
但很多企业把外功学成了“模仿秀”。
![]()
永辉的红肠、炸鸡和胖东来长得一模一样,货架上摆着于东来的随笔集,物美调改后,商品上新率达70%,80%的SKU都向胖东来看齐。
可模仿得再像,也藏不住“灵魂缺失”。
永辉胖改店出现过腐烂水果、打氧机损坏的情况,洗手台水渍没人擦。
物美刚调改时,一次性纸杯用完了才想着补,完全没了胖东来的细致。
![]()
更关键的是,照搬商品没考虑本土化。
胖东来的熟食偏咸,北京消费者却爱酱肉和烤鸭,物美及时调整才没翻车。
而永辉还在靠胖东来自有商品引流,慢慢模糊了自己的定位。
![]()
真正的学习该是啥样?物美给了答案。
只引进68个胖东来单品,占销售额的10%-15%当“引流款”,同时开发山楂味啤酒这类自有网红产品,保留知味观、楼外楼等本地老字号。
商品能搬运,但背后“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研发思路,才是学不来的精髓。
胖东来暂停免费帮扶、推出高价课程,看似拉高了门槛,实则是在筛选“真心学习者”。
![]()
之前免费时,不少企业抱着“蹭热度”的心态,抄标语、摆道具,把调改变成一场给消费者看的表演。
结果钱花了不少,业绩没见好转,永辉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亏损还高达8.02亿元。
于东来的灵魂拷问一针见血:“调改店月赚200万,为啥不给员工涨工资?”
这背后是经营理念的根本差异。
![]()
胖东来放弃规模扩张,追求员工、顾客、企业的多方共赢;而很多企业学胖东来,本质是想快速扭亏、赚更多钱,矛盾自然无法调和。
其实付费不是目的,而是过滤。愿意花50万听3小时课的企业,至少做好了“慢下来”的准备。
而那些只想抄表面功夫的企业,自然会知难而退。
毕竟,胖东来模式的本质从来不是“怎么开店”,而是“怎么对待人”。
![]()
于东来自嘲胖东来“不正常”。
可仔细想想,消费者想要好商品、好服务,员工想要体面收入、尊重对待,这难道不是商业本该有的“正常”?
![]()
如今这些“正常”却成了需要花钱学习的稀缺品,才是最值得深思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