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国锋
针对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协调联动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流程衔接不畅”等问题,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淮安市金融监管分局、司法局、仲裁委等创新设立淮安市商事金融协同治理中心。自2025年4月实体化运行以来,中心共受理金融纠纷案件1422件,调解率15.3%,另有800余件通过仲裁分流,150件通过市场化调解组织受理。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协同治理中心所在的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清河新区人民法庭二楼办公区看到,中国银行、江苏银行等8家银行入驻办理窗口,采取“非诉挺前—诉调对接—执源治理”分层过滤递进式解纷模式,实现“一站式”解纷,金融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从54天压缩到27天。“公证处指派专员入驻办公,市仲裁委通过委派法庭书记员协助仲裁立案实现工作无缝对接,各银行也已安排专职人员常态化入驻办公,协同单位之间形成了专业、高效、精准的工作合力。”清河新区法庭庭长陈颢介绍说。
该中心构建调解、公证、仲裁三个“非诉矩阵”,根据当事人的意愿承接解纷需求。债务人有还款意愿的交给调解中心“柔性化解”;企业不愿意留下诉讼记录的引导至公证处;同意变更为仲裁管辖的案件则由入驻的仲裁员办理现场立案。“我们算过账,非诉机制为企业节省了50%的时间成本和30%的费用。”淮安市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章峰介绍说,法院受理金融纠纷前通过数据查询,如发现债务人暂时确无还债能力,经金融机构申请便可出具《预查废证明》,帮助银行提前完成不良资产核销。
今年3月,中国银行淮安分行法务人员葛坤来到协同治理中心,想按流程申请支付令。法院得知涉案企业深耕机械加工领域十余年,因下游客户回款延迟导致逾期,且核心生产线仍在运转,该中心当即启动协同机制,组织银行风控人员、企业财务负责人一起,详细调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由法院牵头制定债务重组方案,落地后一个月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协同治理中心当桥梁,既能守住金融风险底线,又能给企业留条生路。”参与方案制定的中国银行清江浦支行副行长梁艳荣介绍说。
协同治理中心还立足为金融行业“抓预防、治未病”,推动源头预防。“从瞄准案件处理的时效和实效,到聚焦综合推进金融纠纷化解,是淮安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金融领域的实践成果。”清江浦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宪腾介绍说,法院通过“纠纷联解、风险联防、生态联促、普法联讲”的四联机制,邀请监管部门和解纷机构共同破局。
(法治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