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一名居住在东京都的30多岁中国籍男子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特殊的招募帖:“2025年元旦假期北海道冬期刷山募集队友”。
他详细规划了5-7座山的攀登计划,强调如果天气不是很差将完成这次挑战,其中首要目标就是海拔1547米的斜里岳。
这条充满激情的帖子,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讯息。
元旦假期,他独自租车前往北海道,原定1月4日归还车辆。
但到期后车辆未还,1月6日,有人在斜里岳山脚的森林道路旁发现了这辆被遗弃的租赁车。警方随即展开大规模搜救,出动直升机并在积雪超1米的山区连续搜寻多日,却始终一无所获。
转折点在10个月后出现。
2025年11月5日上午11时许,警方搜索队在斜里岳海拔800米附近的山谷溪流中开展第4次搜寻时,先发现了一些散落的衣物。
对衣物进行检查时,震惊地发现了部分白骨化的遗体。
遗体已完全化为白骨,身上穿着衣物,但头部和下半身缺失。警方在遗体旁找到了背包、现金以及失踪男子的身份证件,基本确认这就是失踪近一年的中国登山客。
![]()
这场悲剧最刺痛人心的,是其中包含的多个本可避免的风险因素。斜里岳作为知床半岛的休眠火山,虽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但其最佳登山期明确为7月至9月中旬。
冬季的斜里岳不仅积雪深厚,更充满涉水渡河点较多的隐蔽风险。
该男子选择在1月严寒期挑战,无疑踏入了登山禁区。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出发前的准备细节。
他在社交媒体招募帖中特别提到,并强调基于山行记录做出的计划所以距离和爬升数据应该是靠谱的。
这种依赖他人登山数据而轻视当地严冬特殊性的心态,折射出许多户外爱好者的认知误区,将数据安全等同于实际安全。
警方排除熊袭击可能性的判断,将死因指向更残酷的自然力量。
失温、坠落或被困。
遗体在海拔800米山谷溪流中发现的位置,暗示他可能遭遇路线迷失后坠入山谷,或被融雪洪水冲刷导致肢体分离。
而头部和下半身的缺失,符合长期暴露于野外环境下被野生动物或自然力破坏的特征。
独登行为本身放大了风险。
![]()
事件曝光后,在中日登山圈引发激烈讨论。
一方痛心疾首:“为什么总有登山者低估自然力量?”
另一方则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要爬,这是他的选择。”
有登山爱好者指出,该男子社交媒体计划中提及的被其称为海上雪山,这种对未知路线的执着,反映部分登山者为追求独特体验而甘冒风险的复杂心理。
该男子作为居住在东京都的中国籍人士,可能因语言文化隔阂未能充分获取日本当地的登山安全信息。
日本各山区在非登山期会明确提示风险并关闭部分设施,但国际登山者可能因信息差而忽视这些警告。
类似悲剧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
2016年加拿大华裔登山客在班夫国家公园独闯禁区遇难;2023年中国游客在富士山吉田口路线未开放期违规攀登坠亡。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当挑战自我的个体意志与自然规律冲突时,社会应如何构建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