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银行优先股赎回潮闹得沸沸扬扬,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这些大行都在忙着甩掉高息包袱。看着这些金融巨鳄们忙着优化资本结构,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连银行都在拼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们这些小散凭什么还在用那些过时的分析方法在市场里瞎折腾?
![]()
一、慢牛行情下的残酷现实
10月28日那天,上证指数时隔十年重回4000点,朋友圈里一片欢腾。但三天后,这个整数关口就得而复失。更讽刺的是,在这所谓的"牛市"里,上涨的股票还不到三成。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波疯牛,当时是"满仓踏空",现在倒好,变成了"指数踏空"。
管理层说要打造"慢牛",很多人以为"慢"就是时间拉长。但在我看来,"慢"更意味着上涨名单的拉长 - 让更多股票有机会表现。听起来很美是不是?但问题在于,这种"雨露均沾"式的上涨,最终结果往往是多数人只能赚个5%-10%,而少数人拿走了大部分利润。
这就好比去自助餐厅,人人都能进场,但限量供应。最后大多数人只能吃个半饱,少数人却能吃到撑。你说气人不气人?
二、机构游戏的潜规则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当前的量化时代,散户和机构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就像那些银行赎回优先股转向永续债一样,大资金永远在寻找更高效的工具。
举个例子,2025年6月有只股票走得很妖,先是巨阴下跌近20%,调整两周后反弹没两天又开始跌。按照传统分析,这妥妥的是"双头做顶"。但事后看,这不过是机构在玩"震仓洗盘"的把戏。
![]()
这种案例我见得太多了:散户兴冲冲进场→股价调整→急吼吼出局→股价又涨→再跟进→又调整→最后得出结论"我和这股票没缘分"。等彻底死心时,股价开始正式起飞。末了只能自我安慰:"我也买到过牛股"。
三、量化数据揭示的真相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甩下车?因为我们在用肉眼观察显微镜下的世界。现在机构玩的都是量化交易、算法交易,你还用那些画线派的老方法,这不是找死吗?
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显示,当交易行为呈现蓝色"回补"且伴有橙色"机构库存"时,大概率就是机构在震仓洗盘。看懂这个,那些所谓的"恐怖调整"就变成了机会。
![]()
再看这只隐藏了K线的股票,通过量化数据可以清晰看到机构的操作轨迹:
![]()
四、从银行赎回看市场进化
回到开头的银行优先股赎回。这些金融机构为什么急着甩掉高息负债?因为市场环境变了。同样地,我们散户的投资方法是不是也该进化了?
永续债取代优先股、量化交易取代技术分析,这都是市场进化的必然。当银行都在用数学模型优化资本结构时,你还在用那些模糊不清的技术指标,这不是很可笑吗?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 承认差距:机构和散户的差距比想象中大
- 工具升级:至少要了解量化分析的基本逻辑
- 行为识别:学会区分机构行为和散户行为
- 心理建设:市场永远在变,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记住,在这个量化交易盛行的时代,数据不会说谎。与其相信那些模棱两可的技术图形,不如多关注真实的交易行为数据。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和操作建议。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收费服务均属诈骗,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