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某乎上的热门话题时,瞬间被戳中:“从小沉迷游戏,街霸、LOL、王者荣耀挨个打卡,可工作后别说通宵开黑,连打开游戏的欲望都没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底下的高赞回答,字字都是成年人的共鸣:“不是游戏不好玩了,是我们玩游戏的‘底气’没了。”
![]()
小时候玩游戏,是纯粹的快乐。放学背着书包冲去网吧,5块钱就能包一下午机,和同学组队打副本、抢人头,输赢都能笑得直不起腰。那时的游戏,是逃避作业压力的“避风港”,是和朋友增进感情的纽带,是占据整个青春的精神寄托。我们有大把时间研究攻略、练操作,哪怕重复刷同一个关卡,也能乐在其中,因为时间是自己的,快乐也是纯粹的。
可工作后,一切都变了。
![]()
首先是“时间碎了”。以前能腾出一下午、一整晚沉浸式打游戏,现在连完整的1小时都成了奢侈。早上被闹钟叫醒赶地铁,白天被会议、报表、客户需求填满,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会儿短视频放松,哪还有精力点开游戏,应对复杂的操作、队友的催促?好不容易等到周末,要么要补觉、做家务,要么要陪家人、处理琐事,留给游戏的时间少得可怜,就算打开了,也会因为“马上要忙别的”而心不在焉,玩得索然无味。
更核心的是“快乐变贵了”。小时候玩游戏,快乐来自“闯关成功的成就感”“和朋友开黑的默契”,简单又直接。可成年人的世界里,游戏再也不是“必需品”。工作中的KPI、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未来的房贷车贷,早已占据了思绪的大半。当你打开游戏,看到队友摆烂、连续掉分,不仅不会开心,反而会因为“浪费了宝贵时间”而焦虑;就算赢了,那种快乐也很短暂,转头就会想起没完成的工作、要交的账单,瞬间被现实拉回原地。
还有一个扎心的原因:“再也找不到一起玩的人了。” 以前的游戏搭子,如今各自为生活奔波。有人忙着加班升职,有人结婚生子围着家庭转,有人换了城市、断了联系。就算偶尔约着开黑,也会发现彼此的节奏早已不同——你想速战速决,他要照顾孩子时不时挂机;你熟悉的英雄早已改版,他沉迷的新玩法你一窍不通。曾经能聊一整晚的游戏话题,现在只剩下“最近忙吗”“下次再约”的客套,游戏成了尴尬的“社交工具”,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默契和热血。
更让人无奈的是,我们的“精力阈值”变低了。小时候能熬夜打游戏,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现在稍微晚睡一会儿,第二天就会昏昏沉沉、影响工作。游戏里的高强度操作、紧张对抗,对成年人来说已经成了“负担”,反而不如刷剧、听书、散步来得轻松。我们不再追求“赢”的成就感,而是更渴望“不费力”的放松,而游戏,早已不符合这种需求。
其实,我们不是不爱游戏了,而是不再需要通过游戏来获得快乐和认同。小时候,游戏是我们的全世界;长大后,我们的世界里多了责任、压力、牵挂,游戏只是众多选项中最“费力”的一个。
那些被我们渐渐放下的游戏,藏着的是青春的退场,是成年人的无奈与成长。或许偶尔会想起当年和朋友开黑的夜晚,会怀念那种纯粹的快乐,但也只能笑着摇摇头,继续为生活奔波。
你有没有过“突然不爱打游戏”的瞬间?你心中的“游戏青春”,是哪一款游戏、哪一群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