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上海法院一纸判决,揭开了芯片圈一桩“谍战级”窃密案。
曾被誉为“WiFi之王”的技术总监张琨,竟带着13人团队,将华为耗时13年、砸下9亿研发的Wi-Fi6芯片,被他带团队在短短1年内“复制”,还大言不惭地宣称“研发速度比华为快30%”。
他为何要对培养自己的公司下此狠手?这场看似商业纠纷的背后,是否藏着更深的玄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N
WiFi之王,还是国之蛀虫?
张琨这个名字,在芯片圈曾是神话般的存在,他头顶的光环足以让任何人仰望。
北大本科、中科院硕士、美国两所顶尖大学的双料学位,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亮丽名片。
在高通工作时,他曾凭借技术突破斩获“年度最佳技术奖”,为业内称道。
2011年,华为更是向他开出了600万年薪、21级职级的顶级待遇,委以重任。
![]()
要知道,华为的技术岗最高就22级,这意味着张琨一进来,就站到了金字塔的尖上。
公司甚至将耗资9亿、计划研发三年的Wi-Fi 6芯片项目全权交给他,这是何等的信任。
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寄予厚望的“WiFi之王”,早已悄悄加入了美国国籍。
![]()
2020年,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突然升级,海思瞬间陷入了绝境,整个团队都在咬牙扛着。
可就在全公司上下齐心攻坚的时候,张琨眼里却没了公司的难处,反而盯上了那块“肥肉”。
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觉得凭自己的本事,何苦替别人打工呢?
本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可最终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快人心,也让人后背发凉。
![]()
一场精心策划的“搬家”
张琨的离职,在外界看来,是天才创业的正常剧本,同事们甚至为他送上了祝福。
可这根本不是创业,而是他“窃密计划”按下的启动键,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搬家”。
他先找上了搭档多年的下属刘某,一个曾因沉迷游戏从北大退学,后来又考上清华的聪明人。
刘某一直对华为待遇不满,张琨“翻倍年薪加期权”的诱饵一出,两人一拍即合。
紧接着,他们又像集邮一样,拉来了周某、顾某某等核心骨干,凑齐了14人的“窃密天团”。
![]()
为了躲开华为的保密系统,这群人的手段龌龊得让人咋舌,简直就像演电影。
有人趁着午休,躲在茶水间角落,把手机贴在腿上,对准屏幕疯狂连拍几十张。
负责代码的工程师,因为电脑禁止复制粘贴,竟带着笔记本,一页页地手抄底层代码。
甚至还有人把技术文档压缩成几百个小文件,伪装成微信聊天记录,通过智能手表传出去。
![]()
更过分的是,他们把华为的核心算法改个名字,标上“开源项目”,堂而皇之地上传到网上。
然后,他们再用尊湃的账号下载下来,如此一来,“偷技术”就变成了“用开源资料”。
短短一年,华为耗时13年、投入9亿的研发成果,就被这伙人像“蚂蚁搬家”一样,几乎偷了个精光。
![]()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2022年11月,尊湃推出首款芯片时,竟高调宣称“研发速度比华为快30%”,这牛皮吹得太响了。
华为海思的技术团队越想越不对劲,正常研发至少要三四年,他们怎么可能这么快?
团队立刻买来尊湃的芯片,送进实验室拆解,不看不知道,一看当场就炸了毛。
芯片里40个关键技术点,和华为的商业秘密相似度竟然超过90%。
这哪里是研发,分明就是复制粘贴,连文件夹怎么建的都一模一样!
![]()
华为立刻报了警,警方一查境外服务器,调出来的工程文件和华为的研发文档几乎没差别。
铁证如山,可张琨在法庭上还嘴硬狡辩,说是自己多年攒的经验,跟华为像只是巧合。
甚至拿自己在高通工作过的经历当挡箭牌,说搞Wi-Fi技术他有经验,根本用不着偷。
![]()
可当警方把用智能手表传代码、在茶水间手抄参数的证据一一摆出来时,他立马就哑了。
更让人生气的是,调查发现,张琨入职华为时,压根就没说过自己是美国国籍,一直藏着掖着。
这一下,所有疑点都串联起来了,他那看似辉煌的职业履历,突然变得动机可疑。
![]()
守护比研发更难
2025年7月28日,法槌终于落下,正义得到了伸张,所有人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6年,罚款300万,5年内不准再碰芯片行业。
其余13名同伙,也分别获刑1到5年,罚款总额高达1350万,一个都没跑掉。
尊湃公司更是被强制解散,账上9500万资金被冻结,所有偷来的资料全被销毁。
![]()
而张琨的“捷径”,看似赢得了时间,实则输掉了未来,他输掉的不仅是自己的自由,更是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学家精神的背叛,是对集体奋斗成果的无情践踏。
那个曾被资本吹捧为“估值10亿的芯片黑马”,一夜之间彻底归零,成了行业最大的笑话。
这起案件,给所有高科技企业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核心技术必须看紧。
防得住外部的明枪,更要防得住内部的“家贼”,这才是最难的考验。
![]()
华为在判决后发表声明,感谢司法机关维护了知识产权,并表示会持续完善保密体系。
这声明很短,但分量很重,它守护的是无数工程师熬过的无数个夜晚,是他们用青春和心血换来的成果。
这起案件也向世界证明,中国会拼尽全力保护知识产权,捍卫科技安全。
任何妄图践踏底线的“内鬼外贼”,无论藏得多深,最终都逃不掉应有的惩罚。
![]()
结语
一场“谍战级”的窃密案,敲响的不仅是华为的警钟,更是整个国家科技安全的警钟。
未来,对核心人才的忠诚度评估,或许比对其技术能力的评估更为重要和紧迫。
当技术成为国家命脉,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铸就一道真正的“防火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