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施耐德电气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多位重要嘉宾出席,共同见证了报告的发布。该报告从全局视角系统分析了零碳园区建设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路径,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
《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
2025年,“零碳园区”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发展进入规模化、系统化的新阶段。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报告指出,零碳园区通过构建“能源微生态”,既满足用电需求,又保障电力供应,在推动用能结构转型、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尹海涛在发布会上强调:“部署分布式微电网是加速能源深度转型最切实可行的路径之一。”
然而,报告也揭示了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多重挑战。首先,在商业模式方面,园区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能源设施的电气化改造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投资回收周期较长,这给园区开发主体和入驻企业带来较大财务压力。其次,在技术应用层面,不同自然禀赋、行业属性的园区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转型措施,而许多关键技术仍处于示范或商业化早期阶段,缺乏规模化应用的成熟方案。此外,在减碳路径上,园区内不同业态的能耗情况和降碳方法差异显著,需要定制化解决方案。虽然已有绿电直连等政策支持,但相关市场机制仍不明确,专业门槛较高,落地流程尚不成熟。
![]()
《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正式发布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技术的核心驱动作用。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暖通系统,可实现10%以上的能效提升;部署直流架构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损耗,使能源传输效率提高7%以上;而源网荷储的协同运作则能有效挖掘企业需量电费的优化空间,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场景精细化管理将为企业创造更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协作方面,报告强调要突破单一主体的能力边界。零碳园区的本质是“自上而下机制设计”与“自下而上场景优化”的深度融合。这要求政府、园区管理方、入驻企业、专业服务商和学术机构构建协同创新生态,通过机制创新明确权责,通过技术整合破解专业难题,通过模式探索平衡绿色效益与经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已联合施耐德电气等多方机构发布了《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本次报告是该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案例研究,报告为零碳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实践参考。
报告特别选取了园区、工业及泛建筑领域的示范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的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为例,该工厂构建了一套技术可模块化、经济可盈利、模式可扩展的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生态设计、开发闭环二氧化碳跟踪平台、打造提高能源效率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发展新型循环商业模式等创新举措,在短短两年内成功将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量减少90%,水资源使用减少15%,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零碳园区建设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在发布会上表示:“零碳园区的价值已远超减排本身的范畴,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绿色竞争力的‘新引擎’。”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以创新驱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依托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与各界伙伴共同推进中国零碳园区建设。
该报告的发布,为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