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他走得决绝,她跪着求一个孩子,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资格”活下去。
郭母在一开始的信里把张琼华夸得跟林黛玉似的,说她识文断字、人品端正,还有一双难得的“天足”。
郭沫若信了,想着或许新旧可以交融,家里也能接受,但洞房掀盖头那一刻,他看见的不是“新思潮”里的理想女人,而是三寸金莲和他觉得“猩猩鼻孔”的脸。
他觉得被骗了,可张琼华错在哪?她读过书,守规矩,照母亲说的全做对了,却还是成了被嫌弃的“旧人”。
郭沫若不满意,不是因为她“不好”,而是他要的,是能跟他一起“革命、写诗、谈恋爱”的“新女性”,问题是,那年她22岁,根本没机会成为他要的样子。
五天后他走得干脆,去了成都,又奔赴日本,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回头看,他的选择像极了那个时代里男人的“出走自由”,说走就走,说爱就爱,说断就断。
张琼华却留在原地,伺候公婆,守着空房,每天把家具擦得锃亮,就像在擦拭她对未来最后的希望。
她等了68年,不是没别的路走,是那时候的女人走不了,她说:“没有当年他的离开,就没有今天他的成就。”
这话听着像是在原谅,其实更像在认命。她不是不懂得被抛弃的滋味,只是知道,她没有资格去责怪。
1939年他回乡奔丧,隔了26年,她在人群中站着,不敢抬头,他没认出她,直到父亲提醒,她才进屋端茶倒水,像个普通长辈照顾远归的客人。
他问她:“你过得好吗?”她眼圈红了,却说:“很好。”郭沫若起身,给她鞠了一躬,那一躬,不是忏悔,而是这段关系最后的体面。
可紧接着,他带着新妻于立群和孩子回家,张琼华还亲自下厨招待他们,这不是大度,而是被时代驯化的结果,她早就知道,自己的位置早就被替代,只是她还得继续演完“原配”的角色,哪怕早已无实权。
张琼华不是唯一的“牺牲者”,他在日本认识的护士安娜,为他离家出走,生了五个孩子,抗战爆发,他回国抗日,有情怀,却也彻底断了联系,安娜苦等无音,把孩子带来中国找他,才发现他早已另娶。
新婚妻于立群陪他到老,却在他死后发现他和自己姐姐于立忱的旧情史,一时想不开自缢身亡,你说这是“才子的风流”?不,这是一个男人的“不负责任”在不同女人身上反复上演。
这些故事合在一起,不是“爱情悲剧”,而是“责任缺席”,每个女人都真心付出,换来的却是转身离开,郭沫若不是不懂情,而是太懂怎么让别人为他的理想买单。
郭沫若追自由恋爱,却从头到尾没给张琼华一个明说的机会。张琼华守传统妇道,却也没法为自己争取一点点离婚的权利。
她不是不想反抗,是她知道,在那个时候,女人连“不爱了”都不配说出口,她的命运,不是个例,而是一整代女性的缩影,她身上的委屈,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张琼华没有子女,她一生没再嫁,没再争,就那样安静地活着,直到生命最后,她把当年洞房的家具捐给郭沫若纪念馆,不是怀念,而是放下。
郭沫若是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他的成就,无可否认,但他对待身边人的方式,特别是这些曾深深爱过他的女人,确实让人不好开口夸他“人品”。
红烛未燃尽,情已散尽,郭沫若在日本自由恋爱、再婚、生子,一切顺理成章,而张琼华却连离婚的权利都没有,这不是谁更幸运,而是谁更“被允许”。
有人问,如果郭沫若那晚答应了,留下了一个孩子,张琼华的命运会不会不同?
答案可能是:会更难。
在那个年代,女性一旦成为“弃妇带娃”,社会的谴责只会比现在更严厉,孩子不一定是庇护,反而可能成为枷锁。
她之所以坚持求一个孩子,不过是在那个时代找一根“身份稻草”,维持在郭家的合法性,这是她唯一的“自救方式”。
外貌从来不是问题,权利才是关键,郭沫若可以选择不爱、可以选择离开,但张琼华连“说不”的资格都没有。
张琼华守了郭沫若六十八年,连“你过得好吗”都没有听到,但她不是失败者,她的沉默、忍耐和坚持,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缩影。
那个洞房夜,她不是要求爱情,也不是索取情欲,她求的,是一个在这个家里继续存在的理由,可惜她没要到。
郭沫若走得很快,时代却走得很慢,但好在,时代终究还是走了过来。
信息来源:郭沫若和张琼华,谁才是旧礼制的牺牲者?——封面新闻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