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十一月份,似乎到了旅游行业的休赛期,朋友圈看到同行四处走穴、游学的信息,也有几个景区,已经开始“封山闭园”了,我看有个同行小兄弟在说,为什么万岁山每天游客都那么多,为啥我们景区就发展不起来。
![]()
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好,展开聊聊。老实讲,经营不好的景区挺多的,经营比较好的景区极少。
想搞明白为什么大量的景区发展不起来,这就有了两个前置问题:
问题一:如何定义一个景区经营得好不好。
问题二:经营比较好的景区,做对了什么事情。
先说第一个问题。
任何一个文旅景区,都有两个属性,一是旅游景区,处在旅游行业,在旅游行业的江湖地位如何;二是经营主体,本质上还是一个企业,景区的经营是否能够赚到钱。
那么评价一个景区是否成功,核心观点是,景区的经营,是否能够兑现它的资源潜力。
如拥有世界奇观的景区,如果知名度连本省都出不去,自然是失败的;相反,资源普通、开发简单的3A级别景区,能够持续地吸引到外省游客,说明经营很成功。
很多对旅游行业,尤其是对旅游景区了解不够深入的同行来说,总感觉国内所有的景区都经营困难,或者国内所有的景区都人满为患,这是以偏概全了。
中国地大物博,景区数量实在是太多,发展不均衡,认知同样不均衡,我见过的景区老板还比较多,感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板数量极多,最后出现了很多头重脚轻的景区,明明资源潜力一般,最多能够发展到省内知名度的中小景区,硬是被建设成国内头部景区的标准,核心产品却跟不上,后期的发展举步维艰。
![]()
评价一个企业是否经营成功,比较好判断。
企业能不能够拥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并且能够稳定的盈利,这是大目标,后续还需要良性的发展和可复制或者可总结的成功模式。
在旅游景区这个赛道比较尴尬,绝大部分景区都不赚钱,能够盈利的景区少之又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能够赚钱的景区认知一直在提升,连续不断地赚钱,不能赚钱的景区瞎折腾,越折腾越难受,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目标,更没有发展的具体举措,甚至有些工作20年、30年的老旅游人,还困在自己的认知圈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通常经营比较成功的景区,各个方面都不错,均衡的成功,没有太大的短板。
![]()
第二个问题,经营好的景区,做对了什么事情。
目前市场上能够购买到大量的景区创业老板的传记,如莫干山裸心谷的陈金根陈总,如宋城集团的黄巧灵黄总,如乌镇的陈向宏陈总、熊晓鸽熊总,也包括老君山的董事局主席杨总,等等,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基本上我都认真品读过。
几乎所有的创业老板,对经营景区的总结清一色是三点,天时、地利、人和。
我也跟几个身价10个小目标以上的深度交流过。有一位南方的老板很有意思,说在游客量100万之前,感觉全部是自己的努力,自己决策如神;到了游客量300万的左右,核心团队、核心高管基本上都飘了,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迷茫了,这是靠决策和努力完全达不到的成绩;最终该景区的游客量艰难的突破了500万,他和所有的高管都沉默了,每逢初一十五必定烧香,这是老天爷眷顾。
![]()
抛开这些略微玄学的因素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成功的景区主要做对了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与时俱进。
在企业经营上实事求是,不盲目投资,不盲目扩张,不小马拉大车。
在企业决策上实事求是,能够形成一套适合景区发展的决策制度。
在景区开发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资源制宜,因团队制宜。
在景区运营上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着力于解决自身问题。
在景区发展上与时俱进,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景区用人上与时俱进,有视野开阔的决策团队和头部认知的创新团队。
在景区管理上与时俱进,有能够自身迭代升级的管理制度。
做好这两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点运气加成,就是持续不断的发展,并且越努力越幸运,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头部的旅游品牌。
终于可以说第三个问题了,为什么大部分景区发展不起来。
![]()
成功的景区发展路径其实很接近,但是发展不起来的景区,作死的方式也各为不同。我来总结下一些比较常见的原因。
1.旅游发展认知不够
人是无法理解认知以外的事情,并且很难做好。认知不够的原因主要在决策者,能做到这个位置,势必是人中龙凤,但是思维的方式不对,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被错误的信息误导,或者逻辑思维的方式有问题。
旅游的基础逻辑是非常简单的,让大家玩好,景区企业赚钱的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增加游客量、增加客单价,就能最直接的增加收入。我目睹过某景区老板小聪明、漂亮微操太多,大是大非问题太草率,最终把景区搞得不伦不类的。
![]()
2.缺乏景区实操经验
在4A级景区工作的决策者,可以很容易的去决策3A景区的各种工作;同理,5A景区的经验,能够完全覆盖到4A景区。
现在的景区发展,景区这个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能够推动景区发展的人才培养速度,赶不上景区的需求。在头部景区工作三到五年,能够秒杀在中小景区工作20年、30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但是头部景区太少,中部景区太多。
收入5000万左右的景区,最容易原地踏步,该有的产品、团队、经验,甚至资金都有,但是下一步发展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个瓶颈期是最需要头部景区实操经验来点播的,但是往往在这个节点,已经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有了大景区的姿态,最终能折腾好几年,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战略发展机遇。
![]()
3.操盘人的个人利益与景区的集体利益不一致
我刚从事旅游行业的时候,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资源足够优质的景区,他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一定会顺风顺水,团队一边学习一边成长,最终能成就一个头部景区。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才发现了更复杂的学科,社会学,人和人中间如何有效的组织协调,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光有梦想还不够,还需要合理的利益分配,合理的上升通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古人留下来的经验,认真工作的好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不能够升职加薪,最终还是躺平收场。
通常会认为,景区发展的越好,景区的操盘人发展就越好,回首看,当时还是有些太幼稚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体制不同,股权不同,最终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操盘手并不是给景区经营的越好,自己就越好,这就形成了景区发展的最优解,创始人、投资人和总经理是同一人,这样的景区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完全一致,才能够解决顶层设计顶端的问题。
但是,满足“创始人、投资人和总经理是同一人”的景区,又有多少,很多小景区满足这个条件,但是老板不求景区发展,只是作为抵押贷款的工具,或者给予脱手,高价售出,再或者,仅仅是矿老板的一张社交名片,地产老板的拿地必要条件,等等等等。
![]()
最终,符合天时、地利、人和前置条件的景区,少的不能再少,在经济疲软、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不由自主的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甚至未来比现在更严重,会出现少量的寡头景区,剩下的都是期待被寡头收购的中小景区群。
行业肯定还会发展,但是发展的壁垒还是太多,我是一位乐观主义者,我认为机会无处不在,凡是能够统一思想愿意发展旅游的景区,哪怕现状不够好,缺资金、缺经验、缺项目,只要大家愿意,那么就能够滚动发展。
在滚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自然的孕育出大量的人才,甚至天降猛人,诞生一位能够带领景区走出困境的操盘人,这是人民英雄历史史观给我带来的判断。
文章最后,还是希望同行们尽快走出困境,共同做大蛋糕,享受发展红利,才是旅游人的使命和担当。
以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