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002948.SZ)三季报显示,单季营业收入33.51亿元,较2024年同期微降0.22%。这一细微的下降幅度看似不起眼,但在业绩整体增长的背景下却显得尤为突兀。”
一面是青岛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10.13亿元、归母净利润39.92亿元的双增成绩单,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利息净收入稳步增长成为核心支撑;一面却是单季营收微降0.22%、非息收入同比下滑10.72%的现实压力。
在此背景下,青岛国信集团拟增持青岛银行股权比例至19.99%从而强化国资话语权、总行及分行管理层密集轮换、青银理财空缺两年的总裁岗位终迎补位,多重股权与人事调整同步落地,这家城商行正直面理财业务疲软、资本充足率不及行业平均、息差持续收窄的三重挑战,试图以治理优化撬动业务破局。
第三季度营收下滑
日前,青岛银行发布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该行整体经营稳健,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增长,资产质量也在持续优化,但单季营收受非息收入拖累出现下滑。
前三季度,青岛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0.13亿元,同比增长5.03%;归母净利润39.92亿元,同比增加5.37亿元,增幅达15.54%,可以看出盈利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提升至13.16%,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
(数据来源:青岛银行2025年三季报)
不过单看第三季度的数据,成绩却并不理想。财报显示,青岛银行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3.51亿元,较2024年同期微降0.22%。
而非息收入的下滑是导致青岛银行第三季度营收微降的主要原因。2025年前三季度,非息收入为28.74亿元,同比减少3.45亿元,下降10.72%。
具体来看,青岛银行前三季度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6.90亿元,同比减少1.52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走势弱于上年,尽管进行了止盈操作价差收益有所增加,但估值收益减少;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2.32亿元,同比减少0.45亿元,主要是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其他业务收入为0.01亿元,同比减少1.29亿元,主要是销售贵金属业务收入减少。
从数据变化不难看出,青岛银行的非息收入对债券市场走势、理财业务表现及贵金属销售业绩依赖性较强。一旦市场环境出现波动或相关政策发生调整,这部分收入便会受到显著冲击,这也暴露出该行在非息业务布局上的多元化短板,未能形成足够丰富的收入增长点,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偏弱。
反观营收结构,利息收入仍占据主导地位,“靠息差盈利”的传统模式依然是支撑其营收的核心,非息业务的贡献度与抗波动能力尚未达到理想水平。
尽管非息收入下滑,青岛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表现稳健成为营收的重要支撑。2025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合计81.39亿元,同比增加8.72亿元,增长12.00%。其中,利息收入为172.16亿元,同比增加5.89亿元;利息支出为90.78亿元,同比减少2.83亿元。而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该行在生息资产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计息负债成本率有效压降。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银行目前的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但行业性息差收窄压力仍未缓解。截至三季度末,青岛银行净息差为1.68%,较2024年末下降5个基点,较2025年上半年下降4个基点。
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9月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达7655.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6%,同比增速14.44%。
需要注意的是,该行的个人贷款规模占比正在收缩。截至9月末,由2024年底的783.36亿元下降至747.38亿元。公司类贷款则由2024年底的2623.54亿元进一步增长至3005.60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10%,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至269.97%,较上年末提高28.65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9月末,青岛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75%。与2024年末相比,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6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49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
(数据来源:青岛银行2025年三季报)
同期,商业银行2025年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相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达到15.8%左右。相比之下,青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3.14%低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这也说明青岛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资本承压之下,青岛银行也在积极发债应对。10月28日,青岛银行成功发行了2025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0亿元,票面利率2.45%,每5年调整一次。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以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大股东增持与管理层密集调整
近期,青岛银行相继披露股东增持计划与核心管理层人事变动公告。青岛国信集团拟增持青岛银行股份至不超过19.99%,完成后青岛国资将成为第一大股东;同时,总行及多家分行关键管理岗位迎来密集轮换。
9月15日,青岛银行公告称,国信产融控股于2025年9月15日通过港股通渠道增持该行H股股份58.25万股,占股份总数的0.01%。增持后,国信产融控股持有该行股份6.55亿股,占股份总数的11.26%。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该行股份8.73亿股,占该行股份总数的15.00%。此次权益变动合计数触及5%整数倍。
从市场影响来看,作为本地国有资本平台,青岛国信集团的加码将强化国有资本在该行治理中的话语权,可能对后续金融资源配置、区域业务布局产生引导作用。不过,股权变更后新股东与原有股东的协同治理、决策效率等问题,仍需时间检验。
与股东结构调整同步,青岛银行启动了覆盖总行与重点分行的管理层换届。总行层面,济南分行行长姜兵担任总行行长助理兼科创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原科创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徐世军调任总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枣庄分行行长耿宾接任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
分行层面,青岛西海岸分行行长刘仲熙接任济南分行行长,淄博分行行长刘永久接任青岛西海岸分行行长。
此外,青银理财也完成关键人事补位,杜杰出任董事、总裁,填补了该岗位空缺两年的管理空白。此次人事调整覆盖核心业务部门与重点区域分行,呈现出“内部提拔、岗位轮换”的特点,既延续了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也试图通过人事流动激发组织活力。
不过,新岗位任职人员的磨合效率、战略执行能力,以及各业务条线衔接是否顺畅将直接影响短期业务推进效果。
尤其是青银理财新管理层,需面对非息收入下滑的压力,其策略调整能否带动中间业务复苏,仍有待观察。毕竟青银理财近年来业绩呈现下滑态势,理财管理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下降。
2021年是青银理财成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该年末理财管理规模达1678.04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16亿元、4.08亿元,这也是其业绩最高峰。
2022年末,理财管理规模同比增长近20%至2008.15亿元;2023年末,理财管理规模为2081.22亿元,实现营收5.28亿元,净利润2.99亿元;2024年理财管理规模回落至2000亿元以下,营业收入降至5.5亿元,净利润仅为2.97亿元,较2021年峰值下滑27.2%,创成立以来最低水平。
2025年上半年,青银理财的经营颓势进一步加剧。截至6月末,理财管理规模为1894.8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4.94%。同期,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0.98%、35.68%,分别为2.25亿元、1.19亿元。
本文转载自“东西财经”,作者:金豆豆;智通财经编辑:严文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