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当大多数人已经沉入梦乡时,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的大地却突然剧烈颤抖。一场6.3级的地震,在深夜时分袭击了这片本就多灾多难的土地。
震中靠近历史名城马扎里沙里夫,但对于成千上万的阿富汗普通民众来说,这场地震带来的不是新闻报道里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房倒屋塌、亲人离散,以及深秋寒夜里刺骨的绝望。
![]()
要知道,阿富汗的受灾地区的房子,大多数由土坯砖和粗糙的水泥简单砌成的。地震来时,它们就像被推倒的积木,成片成片地坍塌,将熟睡中的居民瞬间掩埋。
不仅仅是民居,连拥有八、九百年历史、被视为文化瑰宝的蓝色清真寺也未能幸免,宣礼塔断裂,墙体开裂,那些见证了数个世纪风雨的彩色瓷砖散落一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灾难的猛烈。
![]()
但房屋倒塌仅仅是噩梦的开始。
地震瞬间切断了生活的“动脉”,据悉阿富汗全国高达75%的电力依赖从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输入,这次地震毫不留情地震断了电网的主干线路。
刹那间,不仅灾区,连许多城市也陷入了一片漆黑。更雪上加霜的是,通往灾区的生命线——主干道,因为强烈的震动引发了山体滑坡,被巨大的石块和泥土堵得严严实实。
一些偏远的村庄,几乎在一瞬间就成为了信息孤岛,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里面的伤亡情况如何,生存状况怎样,外界难以知晓,救援力量更是难以抵达。
![]()
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医疗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阿富汗的医院本就资源紧张,震后更是瞬间被击穿。病床紧缺,药品告急,甚至到了需要医生举着手机手电筒的微光进行紧急手术的境地。
难以想象,在那摇曳的光线下,医生们是在进行怎样争分夺秒的搏斗。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伤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专业救治而逝去。
![]()
这其中,还有一个令人揪心的特殊困境:由于塔利班当局的政策限制,女性医护人员严重短缺,这使得许多女性伤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面临巨大的社会和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因此而错失最佳的救治时机。
而时值深秋,阿富汗北部的夜晚,气温已经可以骤降至零度以下。
![]()
失去了家园的灾民们,只能裹着所能找到的破布、毛毯,蜷缩在废墟旁,在不断的余震威胁中,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冷、恐惧的夜晚。
救援工作也因为持续不断的余震而一度被迫中断,救援人员往往需要冒着风险,徒步翻越因滑坡而变得危险重重的山岭,才能将一丝希望带入那些与世隔绝的村庄。
这场灾难,不仅考验着阿富汗人的韧性,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社会的复杂面相。
![]()
当阿富汗在废墟中呻吟时,世界的目光又聚焦在哪里呢?很不幸,2025年底的国际新闻头条,依然被加沙、乌克兰等长期热点区域牢牢占据。
阿富汗这场导致重大伤亡的地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被遗忘的灾难”,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温差”。
一些主要的国际组织做出了它们的努力。
![]()
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算是反应比较快的机构之一,迅速派出了医疗队并调配医疗物资试图驰援灾区。联合国下属的粮食计划署、妇女署等也行动起来,清点库存、发放有限的小额现金援助。
但坦白说,这些援助的规模和到达的速度,与灾区庞大而急迫的实际需求相比,恐怕是杯水车薪,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而世界主要国家的反应,比如我们的北方邻国俄罗斯,主要停留在口头上的支持和慰问,并未见到有实质性的救援队伍或物资启程的消息。
![]()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仅仅是发表了一份简短的慰问声明,既没有派遣专业的救援人员,也没有宣布任何资金上的支持,其冷淡态度引人侧目。
另一个地区大国印度,倒是高调宣布捐赠了15吨物资,但随后有消息透露,这批所谓的“援助物资”中,竟然包括了相当比例的、高达8斤的茶叶。
且不论茶叶在灾区的实际效用如何,这种援助内容与灾区急缺的帐篷、药品、医疗器械等需求之间的巨大错位,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
至于阿富汗的几个邻国,如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它们自身也有震感,但几乎都没有公开提及任何具体的援助计划,保持了沉默。
在这场看似“全球集体沉默”的背景下,有一个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而及时。
那就是中国。
![]()
在地震发生后的不到24小时内,中国外交部就公开发表了慰问,并明确表示“将应阿方需要提供帮助”。这不仅仅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有着扎实行动作为支撑的承诺。
回顾近几年的记录,无论是2023年的赫拉特地震,还是2025年8月楠格哈尔省的地震,中国都向阿富汗伸出了援手,提供了包括帐篷、毛毯、药品在内的大量应急物资,特别是在2025年8月,中方捐赠的物资总价值达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切实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援助体现出一种迥异于其他一些国家的风格。
我们始终坚持人道主义优先的原则,不将援助与任何政治条件挂钩。在阿富汗这个政治局势极其复杂敏感的国家,这种“无附加条件”的援助模式,意味着援助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抵达最需要帮助的灾民手中。
可以说,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中国成为了阿富汗灾后援助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点。
![]()
或许,阿富汗的重建之路,注定漫长而艰难。它眼下最急需的,无疑是帐篷、药品、食品、毛毯等能救命的应急物资。
但从长远看,更需要的是帮助其建立抗震能力更强的住房、修复和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起基本的防灾减灾体系。
这离不开国际社会持续且不带偏见的支持,需要各方摒弃政治分歧、打破性别偏见、简化繁琐的援助流程,真正将人的生命和尊严置于首位。
![]()
而阿富汗的悲剧提醒我们,在当今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它既能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也可能为阿富汗点燃一丝长期复苏的希望火种。这种立足于实际需求、尊重受援国主权和尊严的做法,才是破解类似困境的一种有益探索。
在灾难面前,国籍、政治该放一边,生命至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