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3 日凌晨 1 点多,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的马扎里沙里夫市还浸在深夜的寂静里,大多数居民早就裹着薄毯睡熟了。
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猛地砸向这片土地,桌椅在地上滑出刺耳的声响,屋顶的土块簌簌往下掉,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屋外就传来了房屋坍塌的轰隆声和此起彼伏的尖叫。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距离 8 月底那场夺走逾 2200 人生命的大地震,才过去两个多月。
余震的阴影还没散去,新的灾难又接踵而至,截至目前,已经有至少 7 人遇难、约 150 人受伤。
这片常年被战火缠绕的土地,似乎总也逃不过天灾的侵袭,群山环抱的地形没给它带来庇护,反而让地震造成的伤亡一次比一次严重。
自1990年来,这片土地已承受了超过355次5.0级以上的强震。
当一个国家的土地比它的政局更加动荡时,为何这片古老的土地要承受如此频繁的撕裂?
![]()
6.3 级强震的即时冲击与民生困境
11 月 3 日凌晨 1 点,巴尔赫省马扎里沙里夫市与库尔姆市附近的大地突然 “苏醒”,一场 6.3 级强震毫无征兆地爆发。
28 公里的震源深度,让它成为典型的浅源地震,能量集中释放的特性,使得地面晃动格外剧烈,短短数十秒内,便给周边区域带来毁灭性打击。
彼时,大多数民众正沉浸在熟睡中,短暂的错愕后,是铺天盖地的恐慌。
当地教师拉希玛事后仍心有余悸,她回忆道:“我被晃醒时,屋顶的灰尘不停往下掉,孩子吓得直哭,我们连鞋都没穿,抱着孩子在摇晃中尖叫着冲出家门。”
而商人雅辛的商店位于马扎里沙里夫市老城区,震后他站在店外,看着墙体布满裂痕、货架倾倒一地的店铺。
![]()
无奈地说:“这是我全家的生计来源,现在它随时可能倒塌,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截至救援行动初期,灾害造成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至少 27 人失去生命,近 1000 人不同程度受伤。
巴尔赫省、萨曼甘省等 3 个省份成为重灾区,大量房屋坍塌,其中塔吉塔什库尔甘地区受创最为严重,部分村庄甚至出现 “房屋连片倒塌” 的情况。
作为受影响最广的城市,马扎里沙里夫市 52.3 万居民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当地唯一的公立医院里,伤员源源不断涌入,原本仅能容纳 200 人的急诊室,挤满了等待救治的民众。
护士法蒂玛说:“我们从凌晨一直忙到现在,没顾上喝一口水,床位早就满了,很多轻伤员只能在走廊的地上接受简单处理,药品也快不够用了”。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让本就紧张的救援局势雪上加霜。
![]()
阿富汗地震频发的深层地质逻辑
阿富汗频繁遭遇地震侵袭,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的地质位置注定的 “宿命”。
它地处欧亚板块边缘,与印度板块形成关键交错带,同时还受到南部阿拉伯板块的影响,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
让这里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构造板块区域之一,地震活动从未停歇。
追溯地质历史,约 5000 万年前,印度板块从古老的冈瓦纳大陆分离,此后便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向北漂移,最终与欧亚大陆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 “地质车祸”。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碰撞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停止,至今仍在激烈进行,持续改变着区域的地质结构。
![]()
如果说两大板块的碰撞是 “主因”,那么阿拉伯板块的参与,则让阿富汗的地质环境更加复杂。
除了承受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力,阿富汗西南部还面临着阿拉伯板块向北俯冲的压力。
它如同一个 “外力”,不断加剧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复杂性。这使得阿富汗身处两大板块俯冲系统的夹击之中。
地下形成了纵横交错、密布全国的活动断层网络,这些断层如同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地震。
![]()
频繁的地震活动,再加上群山环抱的地理特征,让阿富汗的受灾情况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自 1990 年以来,阿富汗已发生至少 355 次 5.0 级以上的强震,每次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岩崩等次生灾害,都会进一步扩大灾情。
地质学家穆罕默德解释:“阿富汗多陡峭山坡,地震引发的震动会让松散的土石失去稳定。
大规模山体滑坡不仅会掩埋村庄、阻断道路,还可能形成堰塞湖,带来二次灾害风险”,这也是为何阿富汗每次地震都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
![]()
从紧急救援到抗灾能力建设
强震发生后,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反应刻不容缓,1 小时内便派遣首批救助队携带帐篷、食品与急救药品赶赴灾区。
救助队与联合国难民署工作人员一道,在废墟间穿梭,一边组织民众疏散至安全空地,一边登记伤亡与房屋损毁情况,试图在混乱中搭建起救援秩序。
但现实的阻碍远超预期:震区多条主干道被坍塌的房屋和山体滑坡阻断,救援车辆只能绕行崎岖山路。
原本 1 小时的路程硬生生拉长到 3 小时;部分偏远村庄通信信号中断,成为 “信息孤岛”,救助队只能靠徒步搜寻,才能确认村民的安危。
除了紧急救援,长期抗灾能力建设更显关键。研究机构早有建议,要从建筑源头降低风险。
新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必须严格遵循抗震设计规范,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等稳固结构。
而对于存量巨大的土坯房,需推广低成本加固技术,比如在墙体中加入木制圈梁、用铁丝网包裹墙体等,这些方法既能提升抗震能力,又符合普通民众的经济承受力。
国际社会也迅速伸出援手,中国作为首个提供援助的国家,通过运 - 20 运输机将 5000 万元紧急物资送抵喀布尔。
![]()
其中帐篷、毛毯等物资优先送往受灾最严重的塔吉塔什库尔甘地区;
联合国紧急拨款 500 万美元,俄罗斯、欧盟等也陆续送来食品、医疗用品,为救援注入关键力量。
专家提议,在兴都库什 - 帕米尔地震区等高危地带加密地震监测台站,构建实时数据传输网络。
一旦监测到地震波,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等渠道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发出预警。
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绘制高精度断层线分布图,标注出滑坡、液化风险区,为未来城镇规划、居民迁移提供科学依据。
![]()
抗灾背后的社会重建与希望
随着救援推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冬季的脚步越来越近,震区夜间气温已降至 0℃以下,未来还将跌破零下。
在马扎里沙里夫市的临时安置点,数百顶帐篷整齐排列,但薄薄的帐篷难以抵御寒风,不少民众裹着单薄的毯子蜷缩在角落,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
救助人员不得不优先调配御寒物资,同时紧急搭建临时取暖棚,尽可能减少冻伤风险。
但重建远不止于 “活下去”,更要 “有尊严地活下去”:地震让许多家庭失去亲人、失去生计,心理创伤需要专业疏导。
![]()
当地 NGOs 已组织心理咨询师走进安置点,通过绘画、聊天等方式帮助民众缓解痛苦。
针对失去土地的农民,援助机构计划提供种子、农具,帮他们在春季重新播种,找回生活的希望。
文化遗产的修复同样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此次强震中,有着数百年历史的 “蓝色清真寺” 受损严重,其标志性的蓝色瓷砖墙面出现大面积剥落,穹顶也出现裂痕。
文物保护专家已赶赴现场评估,制定修复方案,不仅要修补破损部分,还要采用抗震技术加固建筑结构。
让这座见证阿富汗历史的地标,能在未来的地震中 “站稳脚跟”。
国际援助也开始向 “授人以渔” 转变,比如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IZ)在灾区开展培训,教村民掌握抗震建房技术,让他们能亲手建造安全的家园,而非单纯依赖外部援助。
![]()
结语
从凌晨惊魂的强震,到地质深处的板块博弈,再到废墟上的救援与重建,阿富汗的每一次震颤,都牵动着生命与希望的弦。
地震带来的伤痛难以磨灭,但紧急救援的速度、抗灾技术的探索、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民众对家园的坚守,正在汇聚成重生的力量。
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或许仍要面对地质的挑战,但只要韧性不灭,从 “抵御地震” 到 “守护生活” 的道路,终将越走越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