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电影《公主日记》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被否定?
你的内心,是否正被“自卑”这个无声的导演所左右?
“完美主义”与“讨好型人格”的背后,可能正是它的手笔。
本文源自周伯荣教授主编的《点亮心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导航》。这本由多位精神医学与心理学专家为中学心理教师、家长与教育工作者打造的实用心理指南,系统阐述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心理疾病识别与应对方法等内容,融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强调“做真我” 的成长理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自卑的伪装,学习如何改写内心的剧本,找回自信的力量。
![]()
《点亮心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导航》
周伯荣 主编
一本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成长之书
一条供教师、家长与学生共修的实践之路
一场引导青少年探寻意义的幸福之旅
什么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或其他方面,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容易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心理学上既属于潜意识缺陷的外显,也常见于精神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患者,经常出现自卑感。
自卑原本是人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不安全感的一部分,是自我同一性混乱或不平衡的表现,是不易被自我觉察的特征。但是,人在被周围的重要关系人如老师、父母、好友反复PUA(此处指贬低数远大于赞赏数)的相处模式下,极易激发自卑。在现实社会行为得不到认可的体验中,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较大差距的体验,现实的自我从不断地认可他人的否认,到自我不自主地否认自己的内在能力;同时,在外界环境镜像效应作用下,自卑感从潜意识外显出来。青少年往往在达不到理想自我的时候,就会出现消极的自我感受和情绪体验。
![]()
完美型、讨好型、依赖型、好强型青少年的内心深处都暴露出或隐藏着自卑。完美型严格要求自己,总是不允许自己犯错,反复检查作业或试卷,表面看很好,这是学习认真负责的样子,实质是自卑情结作怪,担心他人不认可。讨好型青少年最容易出现不自信或自卑的感受,背后是自卑叠加害怕情结,免得被PUA。依赖型表面是需要被照顾的心理,实质是自卑和否定自己的独立能力。好强型是最具隐秘性的自卑形式,好强争胜就是把自己的自卑深深地埋在心底,避免被暴露。
具有强烈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孤僻离群,不愿意与人亲密交往,缺乏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当受到别人的轻视、嘲笑、羞辱或攻击时,自卑感会极度放大,表现懦弱,或回避,或退让,也可以伪装为好强、争斗、过于追求完美的不良行为。
![]()
图/《公主日记》
案例:深度鞠躬的自卑
阿醒,男,42岁,从小被爸爸指责性教育,没有获得爸爸的认可;同时,被妈妈情感绑架和控制。成家立业后,长期愚孝,过度给予原生家庭经济资源和陪伴,因此严重影响小家庭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状况。即使妻子提出离异,他也依然偷偷付出。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一般,属于典型的老好人,较为温顺、懦弱。
阿醒工作任劳任怨,不断地讨好自己的同事,主动帮助大家整理琐碎的资料或者忍让大家无故分派给自己的工作。在心理治疗早期,每次见面和离开,他都会像日本人那样,深深地90度弯腰鞠躬,不合时宜地过度表达礼貌,治疗期间表达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无奈和委屈。
追问其青少年经历,阿醒表示小学五年级时有被校园欺凌和被孤立的经历。为了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初中开始,他发现讨好行为可以缓解人际关系,至少不至于被过度身体欺凌,只是被讥讽或者嘲笑而已。成长期间,他在感受到委屈时,没有亲密关系可以倾诉,感受到压抑的痛苦,间断用刀片自残自虐。
![]()
图/《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
阿醒是典型的讨好人格,表现为主动讨好,通常包含了压抑、变被动为主动性、需要被认可的潜意识。反复讨好,会进一步延伸出委屈、自我攻击行为。
自卑是成功的敌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遇到事情主动往坏处想,看不到事情的积极和有利的方面。一方面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个别情况下以极端的行为爆发出来,表现出对周围人的不满和愤怒。过度自卑是一种消极、负性的心理能量和体验,是实现理想、抱负、成功、幸福的巨大心理障碍。
自卑的修正策略
首先,青少年在老师的帮助下,要学会接纳自卑的存在。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结,不回避、不隐藏自卑的感受,更不对抗、不自责自己体验到的自卑。
其次,要学习用语言暴露自己的自卑,向可靠的心理老师、亲人、好友倾诉自己的自卑感受,而不是让自卑通过无意识行为显露出来,反馈给自己不良体验。
最后,要积极培养自我认可,肯定自己的优势人格,发掘自己的闪光之处,至少接纳自己的当下存在,树立自信(哪怕一点点),甚至可以培养点自恋感。
长期坚持这三种策略,青少年的自卑情结就会明显消退,退回潜意识,自信的感受自然得到成长。
关于图书
![]()
《点亮心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导航》是由周伯荣教授主编,联合多位精神医学与心理学专家共同编写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全书面向中学心理教师、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系统全面地涵盖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议题。内容分为八章,包括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常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心理筛查与评估方法、学习压力转化策略、心理咨询技巧以及教师自我成长路径。
本书深度融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强调“做真我”的理念,倡导在理解与接纳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干预。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性,配有真实案例与解析,适合作为工具书使用,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效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较高的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于作者
![]()
周伯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教授,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委会主委,广东省精神科医师协会常委,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神心理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安全感—幸福心理治疗 ”,已出版心理学书籍《重建幸福力》《坐真我,你可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