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燃教育:人物透视不扭曲,三步画出有空间感的动态
很多人画人物动态时,常出现 “手臂长短不一、腿部扭曲、身体像纸片” 的问题 —— 看似是动态设计的问题,实则是忽略了人物的 “空间透视”。人物动态不是平面上的肢体摆放,而是立体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只有抓住 “整体框架、肢体透视、重心平衡” 三个关键,才能让动态摆脱扭曲,呈现出真实的空间感。
![]()
第一步:用 “整体方盒” 定框架,避免身体 “扁平错位”。画人物动态前,先忽略五官、衣物细节,用两个基础方盒概括身体:一个长方体方盒代表胸腔(肩膀到腰部),一个稍小的长方体方盒代表骨盆(腰部到胯部),两个方盒通过一条短直线连接(代表腰部)。接着根据动态调整方盒角度 —— 比如画 “侧身抬手” 的动态:胸腔方盒向左侧倾斜,骨盆方盒保持微倾,两个方盒的透视消失点一致(遵循两点透视),确保身体有 “前后左右” 的空间倾斜,而非正面平摆。再比如画 “弯腰捡物” 的动态:胸腔方盒向前下方倾斜,骨盆方盒向后上方微抬,两个方盒形成 “前后错开” 的角度,模拟身体弯腰时的立体转折。这一步的核心是 “先让身体框架有空间角度”,方盒的透视对了,后续肢体添加就不会偏离整体空间逻辑,避免身体像 “贴在纸上的剪纸”。
第二步:“肢体分段找透视”,让手臂腿部有 “远近长短”。身体框架确定后,将手臂、腿部也按 “方盒 / 圆柱” 拆解,再根据 “近大远小” 调整长度与粗细。手臂可拆分为 “上臂方盒 + 前臂方盒 + 手部方盒”:当手臂向前抬起时,靠近镜头的上臂显粗、显长,前臂因远离镜头显细、显短,上臂与前臂的连接关节(肘部)需随透视角度转折;当手臂向后摆动时,前臂完全远离镜头,仅露出一小段,粗细压缩为上臂的 1/2。腿部同理拆分为 “大腿方盒 + 小腿方盒 + 脚部方盒”:画 “奔跑” 动态时,前伸的大腿靠近镜头显粗,后蹬的小腿远离镜头显细,脚掌因透视角度呈现 “前宽后窄” 的形态,而非正面对称的形状。比如画 “挥手” 动态:靠近镜头的右臂,上臂粗、前臂稍细,手部比手臂末端宽;远离镜头的左臂,整体粗细压缩,仅露出上臂一小段,避免双臂 “一样长短、一样粗细” 导致的透视扭曲。
![]()
第三步:“抓准重心平衡”,让动态有 “空间支撑”。有空间感的动态,必然有稳定的重心,否则会显得 “漂浮扭曲”。人物重心通常在骨盆中心,需通过 “重心线”(从骨盆中心垂直向下到地面)判断平衡 —— 比如画 “站立抬手” 的动态,重心线垂直落在双脚之间,双脚宽度与肩同宽,避免重心线偏移导致 “站不稳”;画 “单脚站立” 的动态,重心线需垂直落在支撑脚的中心,另一只脚抬起时,身体需向支撑脚一侧微倾,保持重心稳定。同时,重心需结合透视调整:仰视视角下,重心线从骨盆向下延伸时,会随透视向地面消失点汇聚,支撑脚显大;俯视视角下,重心线向上汇聚到骨盆,支撑脚显小。比如画 “跳跃” 动态:仰视视角下,重心线向地面消失点汇聚,双腿因靠近镜头显长,脚掌放大,让跳跃动作有 “向上腾空” 的空间感;若忽略重心透视,重心线垂直画在画面中心,会让跳跃像 “悬浮”,缺乏真实支撑。
人物动态的空间感,本质是 “让身体各部位在三维空间中找到正确位置”。从整体方盒定框架,到肢体分段找透视,再到重心平衡稳动态,每一步都围绕 “空间逻辑” 展开,而非单纯堆砌肢体动作。无论是日常站姿、夸张的舞蹈动作,还是激烈的运动动态,只要遵循这三步,就能让人物摆脱透视扭曲,呈现出 “有体积、有支撑、有张力” 的立体动态,让角色真正 “活” 在画面空间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