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抓住了定价权的咽喉。
铁矿石这块曾长期受制于人的命门,正因非洲一座矿山的苏醒,悄悄改写格局。
![]()
谁还在依赖,谁已转身主导,一切都在变。
全球海运铁矿石市场,过去二十年就像一场庄家早已设好局的赌局。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巴西的淡水河谷这几位牌桌大佬,表面上客客气气,手里的底牌却攥得死紧。
中国作为全球近70%海运铁矿石的最终买家,明明买得最多,在定价桌上却始终说不上话。
钢企利润像过山车似的,今年一个价明年变三次,不是市场供需真有多大波动,往往就是那几家巨头关起门来拍个板,定完价就拍屁股走人,留下中国企业在后面收拾残局。
但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被动游戏,正在被非洲几内亚一座沉睡矿山的苏醒彻底改写。
几内亚时间2025年10月20日,一声汽笛划破群山寂静,西芒杜铁矿首列重载列车在晨曦中缓缓启动。
![]()
50节敞车像条钢铁巨龙,载着3333吨高品位铁矿石,沿着新建成的552公里跨几内亚铁路向西奔去,目标是大西洋岸边的马瑞巴亚港。
这不是简单的矿山投产,而是中国第一次真正触碰到全球铁矿石资源的源头决策权,堪称改写全球矿业格局的史诗级时刻。
据新浪财经报道,这座探明储量超过42亿吨的超级矿山,铁矿石平均品位高达65%,是世界上少有的超高品位大矿,更难得的是还带着"绿矿"标签,碳足迹远低于传统矿山。
西芒杜矿的开发可不是简单投几亿美元的事儿,中国企业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了整个棋局的设计。
这座矿山由北至南分为四个区块,北部1、2号区块由宝武与赢联盟合资的WCS公司持有,宝武通过"宝联体"在运营期握有51%的控股权,规划建设6000万吨/年规模的矿山和配套铁路港口;
南部3、4号区块则由力拓与中铝合资的Simfer公司开发,中铝铁矿控股持股47%,同样规划了6000万吨/年的产能。
这种股权结构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仅是投资者,更是实实在在的运营决策者。
力拓第三季度生产报告显示,目前西芒杜矿区已囤积150万吨铁矿石,首批货物计划在11月中旬发运,目的地极有可能是中国青岛港,而11月11日将举行正式的出矿典礼,标志着这座世界级矿山全面进入投产阶段。
65%的品位意味着什么?目前澳大利亚主流矿山的铁矿石品位大多在58%-62%之间,巴西淡水河谷的S11D项目虽然品位较高,也难比西芒杜的平均水平。
更高的品位直接带来双重优势:一方面是冶炼成本大幅降低,同样生产一吨钢,需要的矿石量更少,能耗和排放也随之下降;
另一方面是产品竞争力更强,在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绿矿"资源正在成为稀缺品。
CRU的预测数据显示,西芒杜北区2026年就能达到1500万吨产量,2030年实现6000万吨达产目标,成本控制在61-65美元/吨区间;
南区虽然初期成本略高,但到2030年也能降至68.18美元/吨,完全具备与澳巴矿山正面竞争的实力。
过去中国钢铁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普氏指数的定价,矿价暴涨时眼睁睁看着利润被吞噬,矿价下跌时又要担心供应链安全。
2021年铁矿石价格一度飙升到230美元/吨,国内多少钢企被逼到盈亏线边缘;而当价格暴跌时,澳巴矿山又能通过减产维持价格,中国企业始终摆脱不了"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魔咒。
但西芒杜矿的投产将彻底打破这种失衡。按照规划,到2032年南北两区全部达产后,仅这一座矿山就能每年向中国市场供应超过8400万吨高品位铁矿石(含中铝权益矿量),这相当于2025年前三季度淡水河谷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如此规模的稳定供应,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定价谈判中的重量级筹码。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矿业布局早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落子。
就在2025年2月,五矿资源宣布以不超过5亿美元收购英美资源集团旗下的巴西镍业公司,获得全球第三大镍资源储量(约520万吨)和年产4万吨金属镍的产能。
虽然这是镍矿领域的布局,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资源战略的清晰思路:不再依赖单一矿种或单一地区,而是通过全球资产配置,构建多元化的资源供应体系。
这种布局不仅能分散风险,更能在不同矿产领域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
有人可能会问,澳巴矿山难道不会反击吗?确实,2025年前三季度四大矿山产量仍在增长,淡水河谷三季度产量同比增长3.8%,FMG增幅更是达到5.8%。
但这种增长更多是存量产能的释放,而西芒杜矿代表的是增量市场的质变。澳巴矿山大多已经开采多年,品位逐渐下降,新建项目要么成本高昂,要么环保审批困难。
比如必和必拓三季度产量就出现同比下降,其2026财年发运目标也只能维持不变。
反观西芒杜矿,作为世界级的待开发矿山,其资源禀赋和开发成本优势是现有矿山难以比拟的,而且中国企业在项目中拥有的不仅是股权,更是从矿山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链条参与权。
这意味着可以根据中国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和发运节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被动接受对方的安排。
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西芒杜矿的意义还不止于定价权。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减排压力巨大,而使用高品位铁矿石是降低吨钢碳排放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65%品位的铁矿石比58%品位的矿石,在冶炼过程中可以减少约15%的能耗和碳排放。
按照西芒杜矿达产后每年6000万吨的产量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帮助中国钢铁行业减少数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以说,西芒杜矿不仅抓住了定价权的咽喉,更握住了绿色转型的钥匙。
回顾过去二十年,中国从全球钢铁产量第一到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却始终没能掌握相应的定价权,这背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发展阶段的限制。
但从西芒杜矿首列列车发出的那一刻起,这种局面已经开始改变。中国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而是正在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的积极影响者。
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铁矿石赌局,终于要换庄家了。过去澳巴巨头掖着底牌定规矩,现在中国手里握着西芒杜这样的"王牌",说话自然有了底气。
当然,定价权的完全掌控还需要时间,但西芒杜矿的苏醒已经发出了明确信号:全球铁矿石市场的游戏规则,该变一变了。
中国钢铁企业再也不用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而是可以凭借自己掌控的资源,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应有的话语权和利润空间。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更是国家资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