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里最狠的人,往往也会是最痛的人,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传奇人物
公元626年那个炎热的清晨,他在玄武门亲手射死亲兄长李建成,接着他的部下又把弟弟李元吉斩杀
当两个活生生的人倒下时,年仅29岁的李世民成了太子,之后两个月便即位称帝
这场惨烈的夺位到底有多残酷?
史籍记载,临终前的李建成竟然喊出“三郎救我”——三郎就是李世民的乳名
试想一个亲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呼喊的竟是那个亲手把他杀害的人,这般情景实在叫人心里不太舒服,也许李世民此后天天都难以入眠
可是更让人吃惊的是,杀兄篡位的李世民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贤明君主,他心虚到什么程度?
大臣魏征,当面指责他奢侈浪费,他不但不发火,还立碑铭记魏征的直言
他勤政到啥程度?为给百姓减轻负担,他居然释放全国所有死刑犯,约定秋后自己回来受刑,结果390名死囚没一个缺席
这反差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会对亲兄弟下狠手的人,怎么一下子变得这般仁慈?
心理学中存在一个词叫做“补偿机制”,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会凭借某一方面的成功,去填补内心的亏欠与痛苦
李世民或许正是如此,玄武门之变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拔除的刺
史书记载,他常常失眠,半夜会突然惊醒,仿佛能看到兄弟的魂,这并非迷信,而是心理创伤的真实写照
所以他竭力去证明自己并非坏人,他杀害那些人并非出于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天下百姓
你看看他后来做的每件事,几乎全在为自己正名,他诚恳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在说“我不是暴君”
他对待百姓如同亲生子女,是在强调“我当皇帝是为了黎民”
他勤勉处理朝政、体恤民众,是在证明“这江山我担得起”
甚至到了晚年还亲自修订《贞观政要》,把和大臣的对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就是想让后人知道:“瞧我是个称职的君主”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自我怀疑
李世民一生处于两种身份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杀兄夺位的罪人,另一方面是开创盛世的明君
他越是想要消除前者的不良影响,就越得彰显后者的功绩,因而他比别的皇帝,更为看重名声,更忧心被人质疑不称职
这和现代很多人很像,许多人小时候都会被父母说:你不行、你不如别人
成年后便拼命工作、奋力求成,只为证明自身:我很棒,然而越努力去证明,内心那个自卑的孩童愈发活跃,你以为自己在前行,实则不过是在逃避过往
李世民的一生,多数时光都在逃离血腥的玄武门
所以你看,历史上那些看着完美无缺的人,往往背负着最为沉重的伤痛,他们的光芒,多数时候并非源于天生的自信,而是从黑暗中拼搏而来的弥补。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所有成就皆源于自卑感
李世民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不仅是盛世的发端,更是一个心怀负罪感之人对自身的救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