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农田或偏远种植区的虫害监测,一直受“地域限制”困扰——比如跨省的连片玉米田,农技人员要跑遍所有监测点,至少需要3-5天,等收集完数据,虫害可能已经扩散;山区的果园交通不便,遇到暴雨或大雪,根本没法去现场查看虫情,数据滞后严重。远程虫情测报分析系统WX-CQ4的出现,正是用“远程调控”和“数据可视化”,打破了这种地域壁垒,让虫害监测不用再“跑断腿”。
![]()
它的核心能力,是能实现 “异地远程管理”,不管监测点多远,都能实时掌控虫情动态。系统由前端测报设备和后端云平台组成,前端设备(比如测报灯)安装在田间后,农技人员在办公室就能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平台操作:比如发现某地块的测报灯虫量异常,能远程调整工作模式 —— 把原来的 “每晚 8 小时工作” 改成 “分 3 个时段重点监测”;还能远程触发拍照功能,1600W 像素的摄像头会实时拍下接虫盘里的虫体照片,不用到现场,就能看清是哪种害虫、数量有多少。甚至设备参数也能远程设置,比如调整远红外杀虫仓的处理时间,针对不同害虫优化杀虫效果,完全不用来回跑监测点。
数据实时传输和可视化分析,让虫害管理更 “高效”。传统监测要人工收集数据,回来后还要手动整理成表格,耗时还易出错;这套系统的前端设备会通过 4G、WIFI 或有线网络,把虫情数据(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时间)和环境数据(温度、湿度、雨量)实时上传到云平台。平台会自动把数据做成可视化图表 —— 比如用折线图展示 “近 7 天某地块蚜虫数量变化”,用柱状图对比 “不同地块的害虫种类分布”,农技人员一眼就能看出虫害趋势。而且数据支持导出表格,不用再手动录入,比如某农业合作社管理 5000 亩麦田,用这套系统后,数据整理时间从原来的 2 天缩短到 10 分钟,效率提升 90%。
多联网方式和设备追踪功能,让系统适配不同地域的环境。偏远山区没 WIFI,就用 4G 联网;平原地区有宽带,就选有线网络,多种联网方式能确保数据不中断。而且前端设备内置 GPS 定位,在云平台的地图上能清晰看到每个监测点的位置,比如某监测点的设备突然断联,能通过定位找到设备,排查是没电还是故障;如果设备被盗,也能通过 GPS 追踪,减少财产损失。某省的农技推广总站用这套系统管理全省 200 多个监测点,以前每月要派 20 人下乡巡检,现在 10 人就能搞定,还能及时发现设备问题。
雨控、防雷等细节设计,进一步保证了远程监测的 “稳定性”。哪怕监测点在多雨的南方,系统的雨控装置能自动分离雨虫,把雨水排出,避免虫样被泡坏,数据依然准确;雷雨多发的地区,防雷装置能保护设备不被雷击,确保远程调控不中断。比如湖南的水稻产区,汛期雨水多,以前人工没法去现场,虫情数据常断档;用了这套系统后,哪怕下暴雨,也能实时收到虫情数据,及时指导农户防治稻飞虱。
对需要管理大面积或偏远地块的用户来说,这套系统不只是一个监测工具,更像一个 “远程虫情指挥中心”。它让虫害监测从 “现场蹲守” 变成 “异地管控”,数据从 “滞后整理” 变成 “实时分析”,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现在,很多跨省的种植基地、农业园区都在使用它,比如某集团的 10 万亩玉米基地,通过远程监测和统一调控,虫害防治率提升 25%,农药使用量减少 15%,真正实现了 “高效管虫、精准防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