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吴桐
1978年,当皮娜·鲍什编舞的《交际场》创排时,皮娜看着20位年轻的舞者,曾设想:当这群舞者步入老年,会如何演绎这部作品?47年后,《交际场:回响1978》将于11月7日至9日在上海迎来亚洲首演。作品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英国萨德勒之井剧院等国际伙伴共同推动,并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承办。9位首版舞者将登台表演,他们中最年长的80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了。
47年过去,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头发变白、皮肤变得松弛、行动变得缓慢,各自也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当他们再度站在舞台上,还能跳舞吗?当苍老的身躯与青春的影像重逢,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不完美里藏着47年的人生
《交际场:回响1978》以皮娜首版编舞为基础,首版舞者梅丽尔·坦卡德身兼导演与演员两职。翻看档案库中《交际场》早期影像时,梅丽尔感到震惊:“它看起来极具现代感,很生动,充满人性。我想,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影像,只保留几位原版表演者,利用剪辑与灯光技巧,与这些影像共同完成作品。”
梅丽尔给老同事打电话,询问谁愿意并且有体力完成这个项目。79岁的约翰·吉芬说,接到电话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我跟她说‘梅丽尔,我老了,原版3个小时的舞,我现在实在撑不了那么久’”。但梅丽尔在电话里描述的“与青春共舞”的概念,又让约翰·吉芬心动,最终,他鼓起勇气重回排练厅。
舞者阿瑟·罗森菲尔德说,47年后,听到那首《黑咖啡》的旋律,就像有人在他身体里按下了开关,脚步会下意识跟着舞动。有一次排练,他盯着影像里那个跳得满头大汗的自己,忽然愣了神,“你知道那是你,但又不是你,像是看着另一个人的人生,很奇妙”。
9位首版舞者回归最初的角色。在《交际场:回响1978》,梅丽尔将原版的3个小时缩短了50分钟,不追求令人喘不过气的动作,更在意停顿下来。
在皮娜·鲍什的艺术世界里,舞蹈从不只是炫技,而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探讨。她习惯以提问的方式创作,让每位舞者基于自身经历给出答案,即便同一动作,也因个体差异呈现不同质感。排练时,贝娅特丽切·利博纳蒂常因记不住站位而自责,却在老同事们的鼓励下慢慢调整,“我们接受这个版本是不完美的,但不完美里藏着我们47年的人生”。
“你只要跳得像你自己”
《交际场:回响1978》开票即售罄。今天这部作品为何依然动人?
梅丽尔回忆,排演《交际场》前,舞蹈剧场来了8位新舞者。皮娜发现,新舞者和舞团原来的舞者之间,交流有一些困难,她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这部作品。“皮娜的作品都与爱有关。她希望有一个场所让人们彼此连接,让孤独的人寻找爱、寻找同伴。《交际场》可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梅丽尔看来,皮娜的作品还有一个创新之处——她在作品中诚实地表达人的脆弱和痛苦。“作为舞者,我们总是被教导要伪装、要微笑,皮娜却要我们尽情展露所有情感,不论是痛苦、焦虑,还是害怕。这是一个巨大突破。”
约翰·吉芬说,作为舞者,旋转、跳跃都追求完美,生怕露出一点破绽,而皮娜用魔法让我们卸下盔甲。皮娜说,你不用跳得像别人,你只要跳得像你自己。
来源:解放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