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支点建设担当者   85年后还能唱响当年的军歌,放牛娃出生的老兵为年轻人上思政课

0
分享至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李晓梦 见习记者 李梁玉

通讯员 陈一琛 杨诺伟 冯昶

【编者按】

支点建设,关键在人;荆楚答卷,实干作答。在湖北锚定“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中,一批批担当者以行动践行使命,用奋斗诠释担当。他们中,有在科技创新前沿突破的科研人员,为产业倍增注入新动能;有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农人”,让粮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有扎根生态环保一线的工作者,守护美丽湖北的绿水青山……他们勇立潮头,用各自的方式为荆楚大地注入新活力。

9月9日起,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宣传部,推出系列报道《支点建设担当者》,将镜头对准这些支点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讲述湖北以实干托举支点建设的生动故事,探寻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磅礴力量。

“新四军里真快乐,吃穿平等一样多”,85年过去了,98岁的抗战老兵胡克祥还能唱起这首当年的新四军军歌。85年前,还只有13岁的他,正是听着这支歌曲,看着新四军战士出操,有了对人民军队最初的认识,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在部队,胡克祥做了一名号手,当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他也用自己手里的军号,吹响了部队的进军号。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场,经历了战场的枪林弹雨,身体里还留着弹片,这位近百岁的老兵,还在为今天的年轻人,讲述着当年的战斗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胡克祥

13岁的放牛娃参加新四军,在反“扫荡”中经历生死考验

听到这首军歌时,胡克祥还是老家湖北汉川的一个放牛娃。从7岁开始给地主家放牛,他放牛的地方离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只隔一条河。当时,驻扎在汉川西江附近的新四军部队,对外以保安第四团的名义活动,实际兵力只有一个连左右。天天听着新四军战士唱着军歌出操,只有13岁的胡克祥也有了参军的念头。为了参军,他把自己的年龄报大了两岁,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由一位新四军班长带着,报名参军。

胡克祥当时虽然年纪小,但是个子很大,身体结实,到部队4个月,他被调到新四军天汉沔指挥部,当上了司号员。他从号手到号长,吹了近9年军号。

当时在汉川境内,包括汉川县城、分水、马口等乡镇,都有日军部队,新四军的兵力只有一个连的规模,90来人,但是他们很活跃,1941年曾到汉江南岸,对汉阳县的伪军发起攻击。1941年,日军100多人对汉江以北的新四军发动扫荡,胡克祥也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胡克祥

胡克祥还记得,部队在汉川横堤附近,和日军从凌晨3点左右,一直打到天黑。包括伤员在内,60多人先撤出战斗,营长带领胡克祥等人宿营,5个人在两间房里睡了没多久,第二天天还没亮,胡克祥忽然听见隔壁在喊“不要动”,随即传出了枪声。

5个人立即冲出屋子,身后就是湖堤,他们沿着湖堤跑了大概500米,到一个拐弯处,日军用机枪射击,跑在堤下的胡克祥看到跑在堤上的营长手臂连中3枪,但顾不上处理伤口,他带着几个人继续向前跑,直到冲出包围圈。这次战斗,部队有多人牺牲。胡克祥的母亲听到传闻说他也牺牲了,伤心了很久,直到1949年胡克祥随部队从宜昌到武汉,路过家乡时,母亲才看到了分别多年的儿子。

在艰苦生活中锻炼,听闻胜利消息他吹响进军号

胡克祥说,参加新四军后,1941年到1942年,是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候赶上“打摆子”(得疟疾),行军打仗也必须跟着走,两腿生了指头大的脓疮,边走边哭。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动摇他参军的意志。

参军后的第一个月,胡克祥的津贴只有5分钱。部队四处转战,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当时部队没有棉衣,每个人发了一丈多长的白土布,让战士们自己做。没有灰色的染料,他们就找老乡借锅底的灰,自己动手染。年龄较小的胡克祥还不会自己做衣服,就要和当地的妇女“换工”,他帮助她们做挑水、劈柴等劳动,她们帮助他做衣服。当时物资紧张,部队没有条件配冬夏两套军服,胡克祥和战友们就随着气温的升高,把棉衣里的棉花一点点往外掏,春天棉衣成了夹衣,到夏天棉花掏完了,就成了单衣。


胡克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胡克祥学会了很多技能。98岁的他笑着说,现在家里的许多家务活,比如缝缝补补、洗衣做饭,都是那时候学会的。1943年他学会了做衣服,后来的军装都是自己做。

经过了最艰苦的时期,1945年8月15日,胡克祥和战友们终于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当时部队正在大悟县,胡克祥已经是新四军五师13旅司令部的号长。他还记得,旅长周志坚从电台得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后,立即下达了命令:马上出发,向武汉前进!于是,胡克祥吹响了进军号。

从大悟出发,部队前进到云梦县,遇到日军一个旅团部,不到一个小时,就将这股敌人歼灭。随后他们准备前往孝感受降,但那里的日军拒绝投降,在对垒了半个月后,因为形势的变化,部队转移到枣阳地区,后和其他部队一起被改编为中原军区。很快,随着国民党打响全面内战,胡克祥和战友们又参与了中原突围,投入了解放战争的战斗中去。

85年没有离开部队,现在还给年轻人上思政课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改变人民军队处于被动守势的局面,同时使中原军区部队摆脱困境,于1946年6月下达了“万一局势有变,中原地区部队须机动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应变部署。随后,中原局、中原军区根据中央作出的中原突围战略决策。

在中原突围过程中,为了让行军至河南淅川荆紫关的新四军第五师三五九旅停止前进,首长对胡克祥下达“马上吹号,让他们停下来”的命令。胡克祥说:“那时,三五九旅距离我们有9公里。我憋足劲吹响长号,很快,三五九旅就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武汉某军校担任教员的胡克祥,接到赴朝作战的命令。之后,他作为军事科研小组成员,被派到朝鲜研究敌方作战方式方法以及战场环境等战略部署,参与制定上甘岭战役作战计划。

“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炮火猛烈”,这是毛主席对上甘岭战役的总结。胡克祥说:“志愿军用‘钢少气多’的部队打败了‘钢多气少’的敌人,靠的是官兵们英勇作战,我们只是起了辅助作用。”

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在胡克祥家中,这一枚枚勋章、奖章、纪念章,诉说着老人不平凡的戎马生涯。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战争,胡克祥身上留下过不止一处伤痕。1942年在汉川,他在反“扫荡”战斗中突然感到腿一疼,当时部队正在转移,他咬着牙一路跑了15里地,血洒了一路,后来才发现是膝盖中弹,至今还留着一个弹窝。1948年解放应城,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至今还留在右腿里。他笑着说:“现在年纪大了,腿时常会有酸和麻的感觉,弹片带来的不适反而感受没多明显了。”

从司号员到号长,再到连队教导员,后来做教员,直到退休,85年了,胡克祥还是没有离开部队,也最爱穿军装。他说,再困难,再艰苦的时候,对共产党、对解放军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过,“最放心、最安定地相信共产党”。

胡克祥离休后,不忘初心,积极发挥余热。每年“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老干部总是为干休所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小学生等上党课,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下一辈心中。他总说:“和那些牺牲了的同志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希望这些红色精神,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极目新闻 incentive-icons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334671文章数 94277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