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吉林市发布促就业“30条”!每年新增岗位超3万个

0
分享至

近日,《吉林市促就业若干举措(试行)》印发,共涉及强化岗位挖潜扩容、突出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搭建数智就业平台、开展供需对接活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等8方面30条举措,积极促进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岗位挖潜扩容,拓展就业渠道是重中之重。我市每年将开发政策性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围绕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新消费热点、生活服务等领域,每年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每年挖掘网络零售、网络物流配送、网络直播、预约移动出行和养老服务、家政服务、自由职业、便民摊位等灵活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落实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将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按照30%、中小微企业按照60%的比例予以返还。

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给予更大的扶助措施。强化校地企三方联动,开展高校毕业生“1131×N”(提供1次职业指导、1次技能培训、3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见习、多次服务)促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精准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活、购房、租房、实训、创业等补贴政策。开发人才公寓300套以上,为符合条件异地来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不超过1年期的免费入住服务。围绕以工代赈、园林绿化项目以及返乡创业基地,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用工对接活动。打造冰雪教练员、人参技能工等高技能、高品质特色劳务品牌。开发便民市场公益摊位等援助岗位,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探索“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在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电子商务等领域就业。开发街道、社区退役军人专项岗位,安置下岗失业志愿兵和“两参”人员就业。落实残疾人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就业。

《举措》中还强调,通过强化创业项目推广、支持创业载体发展、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人员素质,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线上搭建数智就业平台,线下开展供需对接活动,组织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定期深入辖区企业和居民家中,开展网格化调查走访了解就业需求。以化工制造技师、铁道制修技师、航空维修技师、智能制造技师、家庭护工技师和冰雪教练员等“五师一员”为主,以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中式烹饪师等为辅,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让更多人成为更高素质更高能力的技能劳动者,为他们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文件原文: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促就业增量政策举措》(吉政办发〔2025〕12号)和《关于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吉市就劳发〔2025〕1号)精神,提出如下举措。

一、强化岗位挖潜扩容

1.开发政策性就业岗位。拓展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含专项招聘高层次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等),以及“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岗位,同步扩容就业见习、校企合作助理、公安辅警、社工岗位,每年开发政策性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

2.挖掘市场化就业岗位。围绕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新消费热点、生活服务等领域,每年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聚焦全市重点项目,开展对接服务,全力保障项目用工需求。

3.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落实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将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按照30%、中小微企业按照60%的比例予以返还。落实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按照初级(五级)1000元、中级(四级)1500元和高级(三级)20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属于省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补贴标准上浮30%。(以上政策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

4.催生灵活就业岗位。发挥行管部门助推作用,每年挖掘网络零售、网络物流配送、网络直播、预约移动出行和养老服务、家政服务、自由职业、便民摊位等灵活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

二、突出重点群体就业

5.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校地企三方联动,建立人社干部包联高校机制,持续实施“政校企直通车”专项行动。面向域外吉林籍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本硕博吉林行”“人才集结号东北行”等主题活动,吸引域外高校毕业生来吉回吉。开展高校毕业生“1131×N”(提供1次职业指导、1次技能培训、3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见习、多次服务)促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建立实名制台账,精准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活、购房、租房、实训、创业等补贴政策。开发人才公寓300套以上,为符合条件异地来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不超过1年期的免费入住服务。每年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1万人以上。

6.抓好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畅通线上线下登记渠道,精简办理要件,对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事项一次办、协同办。对参加失业保险缴费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按规定兑现价格临时补贴等待遇。建立“一人一档”就业帮扶台账,推行“13142”精准帮扶机制(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项技能培训、4次招聘对接、2个创业项目)。对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范围。每年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以上。

7.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推进“四季春”行动与转移就业增收计划,围绕财政投资、以工代赈、在建工程、园林绿化项目以及返乡创业基地,开展用工对接活动,发挥劳务经纪人带动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40万人以上,组织化率提升到10%以上。打造冰雪教练员、人参技能工等高技能、高品质特色劳务品牌,经认定的劳务品牌,给予10万元—20万元奖补。

8.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开通就业援助绿色通道,开发便民市场公益摊位等援助岗位,“一人一策”建立援助档案。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每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500人以上。探索“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在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电子商务等领域就业。开发街道、社区退役军人专项岗位,安置下岗失业志愿兵和“两参”人员就业。落实残疾人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做好保障工作,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就业。就业帮扶车间保持在140家左右,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保持在1.4万人以上。

三、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9.强化创业项目推广。按照有项目、有场地、有资金、有市场、有培训、有政策“六有”标准,筛选出20个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精品创业项目在全市推广,建立孵化、培育、转化机制,提升创业项目落地率和带动就业成效。

10.支持创业载体发展。对认定为省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项目,给予30万元—80万元资金扶持。对已命名为县级以上(含县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2000元用工成本补贴。

11.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合伙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可享受30万元—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按规定给予50%贴息。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创业者,可一次性享受5000元的初次创业补贴。对毕业3年内符合条件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吉林市创办企业的,按5万元标准给予创业补贴;对成功申领创业补贴且符合条件并正常运营3年以上的,再给予5万元创业奖补;自主创业后进行就业登记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12.提升创业人员素质。各类院校(含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校学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参加创业培训(含网络创业培训)合格后,按照“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培训每人300元、“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每人1200元、“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四、搭建数智就业平台

13.推广吉人在线平台。面向各类企业和广大劳动者,推广应用省“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拓宽企业招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需求发布、对接渠道,助力企业招才引智,吸引更多域外人才来吉就业。

14.应用一网两平台。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一网两平台”(吉林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网,就业端服务平台、人才端服务平台)服务功能,2025年年底前将企业用工数据库、求职者数据库分别扩充到1.5万个和2万人以上,持续开展直播带岗活动,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就业创业服务超市。

15.打造AI就业模式。引进AI大模型,搭建“人工智能+政策解答、+劳务品牌、+充分就业社区、+直播带岗”等服务场景,开展AI数字人播报政策、充分就业社区宣传、AI数字人直播带岗位等活动,构建“政策精准触达、创业生态培育、劳务品牌升级、社区服务提质”“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创业数智服务体系。

五、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16.依托招聘品牌对接。开展百名人社干部包保百户重点企业行动,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每年组织开展招聘活动300场以上,持续打造每月10日人才集结号、每月20日就业招聘大集服务品牌,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补、高效协同的招聘服务体系,积极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问题。

17.依托“家门口”服务站对接。组织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定期深入辖区企业和居民家中,开展网格化调查走访,建立企业缺工和居民求职需求服务台账,精准开展政策咨询、岗位对接、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跟踪回访等“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

18.依托零工市场对接。完善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服务功能,开发线上零工平台,实时开展供需对接服务。适时组织区域性、专业性、针对性强的供需对接会,开展“‘零’活服务‘就’在身边”招聘活动,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19.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接。开展市人社班子成员包保县(市)区、人社干部包联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行动,将更多市场调查、岗位归集、人才招聘等服务项目,协调给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承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召开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招聘会,拓展供需对接渠道。对服务毕业生等群体在市内企业成功就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就业创业项目申报上给予支持。

六、促进职业技能提升

20.开展需求调查。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企业、行业协会等渠道,自下而上摸清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意愿,建立岗位需求清单、技能岗位缺口清单、培训需求清单。

21.开展技能培训。以化工制造技师、铁道制修技师、航空维修技师、智能制造技师、家庭护工技师和冰雪教练员等“五师一员”为主,以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中式烹饪师等为辅,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按照初级每人800元、中级每人1500元、高级每人2000元的标准发放培训补贴,其中省急需紧缺职业(工种)补贴标准上浮15%。

22.开展技能评价。指导职业技能评价机构,为各类职业(工种)提供技能评价服务。对每年初次通过技能评价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之一的就业重点群体人员,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评价补贴。

23.开展就业服务。建立完善培训后就业联系机制,为参训学员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并对就业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回访,全力提升培训后就业率。

七、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24.明确主攻方向。大力宣传我市经济发展成果、产业优势、文化底蕴和营商环境,引导更多人才留吉回吉来吉就业创业。分群体、分类别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围绕招聘会等主题活动,进行活动前有预热、活动中有报道、活动后有综述全链条宣传。

25.构建宣传矩阵。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一网两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室外LED屏、手机短信等公共资源,形成宣传攻势;开展“四进四送”(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和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构建立体化、全覆盖宣传格局。

26.聚焦典型引领。培树成功就业、自主创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典型,在雾凇融媒上开设专栏,全媒体宣传报道。组建宣讲团,深入驻吉高校,开展典型事迹宣讲活动,营造留吉就业创业浓厚氛围。

八、创新就业服务机制

27.落实“三管三促进”机制。以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为引领,落实“管行业必须促进就业、管属地必须促进就业、管生产经营必须促进就业”工作体系,强化高位统筹、协同联动,夯实各县(市)区抓就业主体责任、各部门促就业工作责任。

28.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考评,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开发区及相关部门促就业工作积极性。

29.完善用工响应机制。深化“九解一协调”帮扶企业行动,发挥“企业知心人”桥梁纽带作用,第一时间归集企业用工信息,第一时间转人社部门承办。人社部门要进一步理顺“解劳动力难题”工作机制,第一时间主动对接企业,采取举办招聘会、入企探岗、直播带岗、推荐人员等多种方式,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全力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

30.理顺投诉即办机制。聚焦虚假信息、性别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求职陷阱等招工问题,建立快速响应、分类处置、政策咨询、业务协办、跟踪反馈于一体的联动机制,确保响应率、办结率达到100%。

本举措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执行过程中,如遇国家和省市政策调整,按新政策执行。

来源 |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吉林市就业服务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吉林网 incentive-icons
新吉林网
吉林自媒体门户网站
3532文章数 32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