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规划、学校实践与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然而,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在多元主体协同、方法路径创新以及从“认知”到“行为”的有效转化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待系统性破解难题。要加快构建“课堂认知—自然体验—生活浸润”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课堂认知
课堂是学校传播知识的主阵地。通过学科渗透、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三维联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知祖国生态资源的战略价值,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在课堂认识大好河山,打牢知识根基。主动将生态文明知识、政策和理念融入相关课程。例如,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小学研发“1+X”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为《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读本,“X”为延伸开发的系列生态课程,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实施,实现“认知—实践—调研”的能力递进培养。
在课堂传承优秀生态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延续继承的一套生态哲学理念。可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讲堂,系统讲授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衔接。例如,西宁市第七中学文博校区将生态元素深度融入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在语文课中解析《诗经》《庄子》的生态隐喻;在地理课中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生命共同体”来分析区域生态;在生物课中探讨传统农耕的生态智慧,形成跨学科育人合力。
在课堂培养良好的生态素养。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多部门编写《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读本》,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形式,结合VR虚拟技术、生态沙盘模型等互动教具,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生态认知启蒙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强化生态体验
自然研学已成为教育创新与生态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被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
感受自然生态之美。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江源青绿·生态同行”青少年生态研学项目,积极动员青少年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深化“保护母亲河”等活动。这种体验式教育,使课本中的生态知识转化为真切的生命体验。
普及物种科学理念。祁连山国家公园推出的“祁连山的小可爱”科普课程,内容涵盖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介绍、红外相机下的野生动物科普等。这种项目制的学习模式将抽象的生态学原理具象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科学素养。
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青海湖国家公园的“牧民生态管护员”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草场监测、普氏原羚保护等工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了深刻认识。
强化生活浸润
家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微观场域,其日常实践是生态价值观内化的关键环节。
养成绿色低碳生活的习惯。家庭是“生活世界”的最小单元,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将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传承生态智慧与代际教育。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等)可以通过家庭代际传递形成文化记忆。父母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如种植、手工)向子女传递生态审美与资源循环理念,从而在子女心中种下生态和谐的种子,使其在成长中传承并弘扬传统生态智慧。
作者系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