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艺术滋养的城市,可以涵养出深厚而自信的文化气韵。
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四艺节”)在渝闭幕。这场艺术盛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以来,举办的一次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其规格之高、质量之精、受众之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盛会终将闭幕,但文化赋能发展的篇章正在掀开新页。它让美育涵养城市气质,让创意激活发展潜力,让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这股润物无声的力量,正将文化软实力,锻造成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
▲11月4日,重庆大剧院,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关键词一:新气象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艺术盛事恰逢历史盛会,透过“十四艺节”这扇展现新时代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我们见证了中国艺术的新气象。
专业舞台艺术精品迭出。文华奖作为“十四艺节”的核心奖项,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每届的竞争都堪称“神仙打架”。此番,上海昆剧团带来全本《牡丹亭》,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江苏大剧院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用当代美学解读传统故事……大戏轮番上演,让观众直呼过瘾。
今年参评作品达145部,而获奖指标仅有15部,重庆成绩如何?歌剧《尘埃落定》获文华剧目奖、舞剧《杜甫》《天下大足》分别获得文华单项奖中的导演奖、舞台美术奖。单届评选,连中三元,重庆收获颇丰。
群众文化领域活力绽放。与文华奖并美的群星奖,是面向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此次评选的群众文化作品同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等门类。
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杏花白》在社交媒体上人气很高,不少年轻人惊呼“广场舞都‘进化’成这种水平了”;兰州星光童声合唱团的一首《敕勒歌》,让陇原草原的苍茫之美以音乐形式跨越地域界限……重庆的表演唱《高粱杆儿节节甜》、群舞《织卡织卡》、小品《一票难求》、谐剧《非诚勿扰》等4部作品,也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斩获奖项。
![]()
▲ 11月4日,重庆大剧院,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现场,现场表演歌剧《尘埃落定》。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关键词二:人民性
文化何以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答案藏在“人民参与”四个字里。
艺术的盛会同样是人民的节日。台上演绎的是人民的悲欢,台下涌动的是时代的共鸣。
文化只有在人民的集体参与中被激活、被传承、被创新,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数据是直观的佐证:23部文华奖参评剧目、4台参评节目组合共演出54场,吸引观众近5万人次走进剧场,其中19场线上直播创下1492.2万人次观看纪录;群星奖广场舞、曲艺、舞蹈终评和惠民演出在重庆举行,吸引线上线下超3100万人次观看……
从“曲高和寡”到“破圈共鸣”。当艺术主动拥抱生活,当殿堂与街巷真诚对话,文化才有可能冲破固有的圈层,才会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激荡出时代的和鸣。
青年如何参与艺术?“十四艺节”特别设置了“青少年艺术创演周”,让艺术“潮起来”。普通百姓如何接收优质文化资源?47支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走进重庆江津、永川等9个区县开展惠民演出,让群众文艺走到了市民的身边、心里。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文化的未来,不在于筑起多高的“象牙塔”,而在于能铺就多宽的人民之路。这条双向通道越畅通,文化的根基就越深厚,其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十四艺节”将文华奖、群星奖参评作品的惠民展演舞台,从剧场搬到社区、街区、景区,推动“台上演”向“全民享”转变。除舞台艺术外,同期的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也通过开展名家讲座、艺术家导览等活动,全力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增强百姓的参与感。
![]()
▲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专场“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震撼上演,市民游客拍照留影。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关键词三:影响力
川渝两地地域相邻、人文相亲、文化相近,是我国经济最活跃、产业最多元、市场最广阔的区域之一。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十四艺节”在川渝成功举办,奏响了一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合奏”乐章。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四艺节”的生动实践再次有力地说明,重庆与四川携手,广泛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合作,可以形成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探索区域协同的“文化解法”。文化合作自带亲和力与包容性,当文化合作以创造和放大共同价值为目标时,它就能最大程度激发各方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性循环。
“十四艺节”期间,川渝两地推出了一系列跨界、跨地域的联动活动,既挖掘巴蜀文化艺术深厚底蕴,也引导文艺活力辐射到更广领域。比如,川渝携手推出了“跟着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夜游经济、文博艺术、文创市集等多元领域,深受各方喜爱。
营造近悦远来的“文化气候”。“近悦”是文化对本地生活的浸润,两地居民可以持续享受文化合作带来的红利;“远来”则是文化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因盛会催生出投资、文旅等连锁反应。文化合作带来的良好影响力,能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更加鲜活、更为持久的文化动能。
“十四艺节”播撒了艺术创作的种子,也收获了文化交流的硕果,更彰显了“渝字号”文艺作品的硬实力。重庆在珍藏好这份美好回忆的同时,更应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牵引,大力繁荣文艺事业,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在加快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中迈出更有力的步伐,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