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到体检季,脑梗、中风总是让不少人心头一紧。家里老人刚查出血压高,年轻人刚发现血脂“亮红灯”,就有人开始担心是不是快“中风了”。
从神经内科医生的角度看,真想知道自己到底远不远离脑梗,有四个关键指标,只要守住,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生活。
![]()
到底是哪“四大金刚”决定了咱们的脑血管安全?这就为你掀开“真相的盖头”。
先说点扎心的:有多少人以为,只要头晕、手麻,就是脑梗信号?医学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才是更需要警惕的“敲门砖”。
但临床上,无症状的脑血管堵塞占比高达70%。换句话说,大多数脑梗发作前,身体根本没“报警”。拉回现实,普通人真没必要“一紧张就脑补”,只要四项指标正常,中风概率就大幅降低。
第一项是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最忠实的“同伴”。临床上,70%以上的脑梗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尤其收缩压高于14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就要高度警惕。
![]()
很多人自以为“血压高一点无所谓”,血管壁长期受压,斑块更容易脱落堵住脑血管。血压每下降10mmHg,脑卒中风险能下降约35%。血压控制是预防脑梗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项是血糖。
不少人觉得,只有糖尿病才会伤血管。血糖长期偏高,即使没到糖尿病标准,也对血管内皮有损伤,血管就像水管生锈。
最新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升高1%,脑梗风险就增加12%。餐后血糖波动对血管的伤害,比空腹血糖更隐蔽。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把数值控制在6.5%以内。
![]()
第三项不能忽视的,是血脂。
别以为年轻人就不怕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一旦超过3.4mmol/L,血管内容易形成斑块,堵在脑血管里,随时可能“爆雷”。
曾有一项2000人的随访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每升高0.5mmol/L,脑卒中风险能增加15%。不少瘦子也有“隐形高血脂”,体型并不是判断标准。控制血脂,比单纯减肥更关键。第四项,很多人忽略了——心律。
房颤、早搏等心律失常,是脑梗的重要元凶。房颤患者发生脑梗的风险高出常人五倍,而且心源性脑梗往往来势汹汹、恢复差。
![]()
日常如果发现脉搏不齐、心跳过快或过慢,务必做一次心电图。心律平稳,脑梗的概率自然“望而却步”。
这四大指标就像给脑血管装上了“四道闸门”。只要闸门都关得牢,脑梗想“溜进来”都难。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高龄老人,即便年过八十,只要血压、血糖、血脂、心律都在正常范围,脑梗也很少“找上门”。反倒是有些年轻人,忽视这几项,年纪轻轻就进了急诊室。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人对中风的焦虑有点“过头”。很多人家里有老人中风过,就觉得自己也是“高危”,其实遗传因素虽有影响,但远没有生活习惯和指标异常那么“决定性”。
神经内科门诊里,经常遇到有人一查出颈动脉斑块,就觉得“命不久矣”,其实只要四大指标正常,斑块很难出事。
![]()
说到这里,不得不反驳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一看血压高了,马上“猛吃药”,以为压得越低越好,其实过度降压反而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
降压治疗必须遵医嘱,绝不能“自作主张”。血糖也是一样,血糖波动比单纯的“高血糖”更伤血管,频繁低血糖反而危险。
再举个临床案例,有位60岁的患者,血压、血糖都正常,但心电图发现了房颤,后来因为没有及时规范用药,突然发生了严重脑梗,偏瘫终身。
这个例子提醒大家,心律异常绝不能掉以轻心。抗凝治疗(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可以极大降低心源性脑梗风险。
![]()
不少老百姓还误以为,只有“三高”人群才需要查这四项。年轻人尤其要警惕。现今熬夜、暴饮暴食、长期压力,都可能让血管提前“老化”。
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脑梗发病人群正悄悄“年轻化”,35岁以下中青年脑梗比例翻了一倍。别等身体真的报警,早查、早防胜过亡羊补牢。
还有一个“冷门”但很关键的点——同型半胱氨酸。
不少人只盯着“三高”,忽略了这个“血管杀手”。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5μmol/L,脑梗风险增加20%。而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人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个指标在普通体检中不常见,但对于脑梗高危人群,建议主动检测。
![]()
一定要提一句,脑梗不是“老年专属”。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焦虑、失眠、吸烟和酒精摄入过多,都是“催化剂”。年轻人如果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更要重视定期检查。
大部分人都觉得“有点头晕、手麻”就要查脑CT,其实影像检查在没有急性发作症状时,意义有限。神经内科医生更看重基础指标。
只要血压、血糖、血脂、心律正常,绝大多数人不用过度担心脑梗突袭。
还有,阿司匹林能不能随便吃?不少人把它当成“万能预防药”,殊不知,长期滥用反而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阿司匹林预防脑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评估出血风险后,才考虑使用。千万别自己“瞎吃”。
![]()
总有人问,脑梗能不能完全预防?坦白讲,只要把血压、血糖、血脂、心律这四大指标看牢,绝大多数脑梗其实都能躲得远远的。
遗传、年龄、性别这些因素咱们改不了,但指标和生活习惯,每个人都能主动掌控。医师建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数百万例数据、几十年研究得出的“硬道理”。
最后提醒一句,别被“脑梗”这两个字吓破胆。只要四道闸门都严防死守,脑梗真的离你还远。身体的信号要接住,指标守牢了,中风也只能“绕道走”。防大于治,科学认知才能安心生活。
![]()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12):1050-1062. [2]张大庆,王丽娟,李勇.脑卒中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控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4):300-305. [3]吴东,李晓明.高血压与脑卒中关联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2):150-15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