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什么花最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菊花”一定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又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都是十分优美的句子。但要说将菊花的意境推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得数这三首诗,任何一首中都有一个金句直接封神,不信,一起来读读就知道了。
第一首:不是花中偏爱菊
唐代著名的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名叫《菊花》的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秋冬时节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桃花的秀色可餐,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它没有兰花的芬芳馥郁,它没有荷花的风姿绰约,但菊花能够在霜雪之中一枝独秀,这也就是为什么像屈原、陶渊明这样的大文豪都颇为钟爱的原因。
![]()
元稹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将菊花在百花谢尽之时,唯有菊花在风霜中独立支撑,为大千世界增添一份盎然的生机的状态表述的惟妙惟肖。自古以来,诸多文人都有“悲秋”的情怀,而在万物肃杀、秋风萧瑟的时光,一汪菊花傲然于世,为冷落清秋的场景增添了一份美好。这样的菊花,怎么能叫人不爱?
第二首: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末年,黄巢出生在一个家境殷沃的商贩家庭,少年时便展现了惊世的诗才,但是却偏偏好几次科举都没考上,于是写下了《不第后赋菊》这首诗,也正是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不仅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还笔势刚劲、格调雄迈、语调斩截、气势凌厉,更是气魄雄伟、风气豪迈、气势恢宏、笔力霸气。
![]()
黄巢除了这首写菊花的诗之外,还有一首写菊花的诗,也一样霸气侧漏,“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更是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信条展露无遗。黄巢这首诗,将元稹所说“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境进行反转,一句“我花开后百花杀”,将菊花能够历经风霜而不屈不挠的精神,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将芳贯广宇、群体皆荣的美好,勾勒的如梦如幻,十分美好。
第三首:宁可枝头抱香死
北宋历经“靖康之耻”之后,综合实力大大下降,南宋偏安一隅,最终被元所灭。在宋末元初,有一个颇负盛名、高风亮节的爱国诗人,名叫郑之因,因南宋灭亡后,改名郑思肖,自称“菊山后人”,他曾写过一首关于菊花的诗,其中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凛然和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表达的十分深刻。
![]()
郑思肖的这首诗名叫《题画菊》,又名《寒菊》,全文是这样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尤其是最后两句,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不过这两句其实并非郑思肖原创,而是从宋代大才女朱淑真《菊花》一诗中的“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点化而来。不过,经过郑思肖这样一改编,也堪称“神曲”。
古往今来,写菊花的诗词不计其数,但要说将菊花的意境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却并不多见。但是,元稹、黄巢、郑思肖这三首关于菊花的诗,却把菊花的意境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且,每一首都有“封神金句”,令人百读不厌,而且意境悠远、荡气回肠。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