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坐落于顺德均安镇天湖社区桥溪雪竹李公祠旁的“耆趣书画轩——壶山宝轩”正式揭牌启用,这不仅是近100平方米文化空间的诞生,更是社区基层治理创新与“好家风”传承的生动写照。
![]()
闲置之困,催生变革契机
桥溪雪竹李公祠始建于清道光元年,重修于2001年,承载着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社区利用毗邻的天湖书院开展青少年活动,虽累计举办超600场,服务青少年200余人,还形成13人的志愿讲师团,但天湖书院场地小、功能单一的问题逐渐凸显。寒暑假集中使用时,场地拥挤不堪,且缺乏艺术元素区域,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
“能不能把祠堂旁边的闲置地用起来?”居民的这一建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天湖社区党委敏锐捕捉到这一诉求,积极行动起来。
![]()
共商共建,居民成为社区规划“当家人”
今年4月至5月,天湖社区组织开展了“耆趣书画轩建设议事协商会”,社区骨干、书画爱好者、居民齐聚一堂,畅谈设想、投票定案。这种居民议事协商机制在天湖社区已深耕多年,从2022年推广的“书记茶话会”,到如今的“书记面对面‘1 + N + 8’议事协商机制”,居民畅所欲言、集体决策已成为社区治理常态。
在议事会上,居民代表们积极建言,对空间活化方案进行深入讨论和投票。社区党委通过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结合群众多元需求、社区家风文化,决定开展活化修缮雪竹李公祠工作,并进一步盘活邻近的闲置土地。这一决策过程,真正让居民成为社区空间的“规划师”,体现了“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的基层治理理念。
![]()
合力共建,闲置地变身文化空间
天湖社区将桥溪雪竹李公祠一侧的50平方米连同邻近的50平方米闲置地,修缮改造成天湖耆趣书画轩,作为社区内退休教师、书法爱好者的活动阵地。如今,走进雪竹李公祠,能看到焕然一新的“新装”,青砖黄瓦换成古朴的灰墙和青瓦,更具岭南风韵,屋檐角栋的雕花也一并上新,整座公祠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次项目更是一次合力共建的生动体现。耆趣书画轩项目总投资超32万元,其中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捐资16万元,天湖社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捐资10万元,部分善长人士捐资捐物总金额近10万元。各方力量汇聚,共同为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贡献力量。
![]()
均安镇天湖社区党委书记李耀伟表示,此次对公祠的基建进行了扩建、修缮和活化,提升了公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同时对周边闲置地进行了整治,完善了公祠的各项设施并活化使用,设立了天湖奇趣书画轩、文化展示宣传及各类功能教室等,进一步为老建筑赋能。
![]()
一老一少,笔墨间传承好家风
“耆趣书画轩不止于‘书画’。”李耀伟说道。这里既是退休教师、书画爱好者的活动阵地,也是青少年艺术启蒙的“第二课堂”。
![]()
新建成的耆趣书画轩将成为天湖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未来,将定期开展“耆老学堂”,邀请退休教师、专家导师指导初老长者学习书法、绘画、手工等,丰富社区长者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结合天湖书院,结对书画自组织,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开展天湖好家风传承系列活动,提升青少年儿童综合素质,让他们参与社区爱心探访、送春联等活动,传承天湖好家风美德。
这种“长者传授技艺,孩子传承文化”的双向奔赴,正是天湖社区“好家风”传承的生动实践。长者的智慧与少年的活力在笔墨间交融,好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
展望未来,基层治理与文化传承双丰收
今后,社区将联动退休教师、社区自组织、周边居民等,定期开展耆老学堂、好家风传承系列活动、书画展览、耆趣书画轩维护志愿服务活动等,提高耆趣书画轩利用率,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天湖社区通过进一步提升闲置地利用率、扩建、修缮活化桥溪雪竹李公祠,不仅满足了居民对公祠的各项功能需求,美化了社区环境,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落实了“百千万工程”。从一片闲置地到一方书画轩,天湖社区用行动诠释着基层治理的创新与活力,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好家风在社区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黎少驹 李浩东)
编辑 | 罗胜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