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急诊室的门再次被猛地推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脸色灰白,满头大汗,被妻子架着冲进来,一边喊着“胸闷喘不过气”,一边捂着左侧胸口。
心电图不到两分钟就出来了,ST段明显抬高,这是典型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我们叫“STEMI”。这类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短短的90分钟。
![]()
心梗的来势往往凶猛,远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慢慢倒下”。真正的心梗发作,常常在毫无预兆的状态下突然袭来。
剧烈的胸痛像石头压在胸口,疼痛可放射到左肩、下颌、甚至背部。大汗淋漓、气短、恶心呕吐,这些常被忽视的非典型症状,同样可能是心梗的信号,特别在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群体中。
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当冠脉内的动脉粥样斑块突然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将血管完全堵死,心肌开始缺血坏死。心脏不像其他器官,它对缺血的耐受极低,从血管完全堵死开始计算,心肌细胞每分钟都在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有些患者心梗发作时并没有典型的剧痛,而是表现为胃部不适、打嗝、咽喉紧绷感,甚至只是单纯的乏力。
![]()
这类“沉默型”或“非典型型”心梗,往往在被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痛觉反应迟钝,症状更容易被忽略。
一项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数据研究显示,中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超过90万例,而急性心梗住院死亡率仍维持在6%至10%之间。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患者未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并就诊,错过了“开通血管”的黄金窗口。
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最有效的手段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放支架”。
PCI的目标就是迅速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如果能在发病90分钟内完成手术,心肌坏死程度会显著减少,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
但并非所有医院都有条件24小时开展急诊PCI。对于距离PCI医院较远或发病后短时间内无法转运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仍是一种重要的过渡手段。虽然相较于支架,溶栓成功率略低,但在发病前3小时内使用,仍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有研究指出,约30%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就有过先兆症状,如活动后胸闷、阵发性心悸、乏力等,但往往被误认为“劳累”、“胃不舒服”而忽视。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及时筛查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指标,有机会在心梗真正爆发前完成干预。
在临床中,我经常遇到患者家属在心梗发作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选择“先躺一会儿看看”,延误了抢救时机。一旦怀疑急性心梗,最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拨打120,千万不要自行驾车送医。
急救车不仅能在途中提前进行初步治疗,还能优先对接具备介入能力的胸痛中心医院,节省宝贵时间。
![]()
心梗的发生不仅与年龄、性别有关,更与多个可控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长期精神压力,
这些因素会加速冠脉斑块形成及不稳定。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心梗患者逐渐年轻化,三四十岁的发病病例并不罕见。
2021年《柳叶刀·区域健康》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指出,中国35至44岁男性群体的心梗发病率,十年内上升了超过两倍,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被认为是主因。熬夜、外卖饮食、缺乏运动、电子设备过度使用,构成了年轻人心血管健康的新威胁。
癌症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不可忽视。许多抗癌药物具有心肌毒性,在化疗过程中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梗。肿瘤治疗过程中应常规监测心功能,合理评估风险。特别是接受蒽环类药物、HER2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更需警惕心脏损伤。
![]()
除了药物因素,部分肿瘤本身也会增加血栓形成倾向,称为肿瘤相关性血栓病。这类患者往往血液高凝,冠脉血栓风险上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结合肿瘤类型、阶段、治疗方式进行个体化心脏风险管理。
心梗并非“一次性事件”。即便急性期成功救治,后续的康复治疗与二级预防同样关键。规范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再次发生,是长期管理的核心。部分患者术后因畏惧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极易导致再次心梗甚至猝死。
2023年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指出,接受规范二级预防治疗的心梗患者,五年内再次事件发生率可下降超过50%。这也说明,心梗不是命运的终点,而是管理慢病新生活的起点。
从急诊室到病房,我见过太多令人惋惜的案例。有患者在症状发作6小时才送来,心肌几乎坏死殆尽;也有患者因一次心梗未引起足够重视,几年后发生致命性复发。心脏不会说谎,它的每一次疼痛都有深层原因。
![]()
我们医生常说,冠心病是“可控的慢病,不可逆的急病”。意思是说,只要在未发作前认真管控,它可以不爆发;但一旦发生急性心梗,后果就难以逆转。心梗发作的急性阶段,是和死神赛跑的几小时,而不是靠毅力熬过的一晚。
当你感到胸口发闷、呼吸困难、冷汗直冒,不要轻易归因于“太累了”或“睡不好”。这可能是身体用极端方式发出的求救信号。立刻就医,不拖延、不侥幸,是我作为医生最想唠叨的一句话。
医学进步让我们能够从“拯救生命”进一步走向“改善生活”。但前提是,患者愿意配合,愿意相信,愿意行动。现代医学无法预知每一次心梗的发生,但它可以救回每一个珍惜生命的人。
症状识别、快速就医、及时开通血管、长期规范管理,每个环节都关系到生死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名上海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我想说,心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与迟疑。
![]()
疾病不会挑人,它只认时间与科学。我们无法选择是否患上心梗,但我们能决定面对它的方式。别等心脏喊破喉咙,才想起要听它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黄峻.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3):195-201.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7):617-628. [3]王文.肿瘤相关性心血管事件的识别与管理[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8):735-739.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