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1000万越南盾的罚单,开始为过度补习亮起红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法规,更是一个社会对家庭本质的回归与反思。
![]()
一、法规透视,一纸法令背后的社会转向
2026年12月15日,将成为越南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水岭。根据越南政府最新颁布的第282/2025/ND-CP号法令,那些因外貌歧视家人、强迫子女过度学习的家长,将面临最高100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800元)的罚款。
这项规定看似只是行政处罚条文的一次更新,实则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家庭应远离无形的暴力,回归情感港湾的本质。
该法令涵盖范围之广令人瞩目——从公共场所管理、居住登记到家庭暴力防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而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对“家庭文明”的重新定义。
笔者认为,这标志着越南立法理念的重要进步——开始用法律的尺度丈量情感的边界,那些曾被认为“家事”的隐蔽角落,如今被赋予了公共讨论的价值。
二、罚款阶梯:以金额为尺,丈量家庭伤害的层级
法令通过明确的金额分层,建立了一套量化的行为评估体系,清晰地划分了不同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
1、基础秩序违规(处罚金额:50万至100万越南盾)
此层级针对影响公共环境与基础管理的行为,具体包括:在城区或公共场所放任牲畜游荡;纵容牲畜、植物或其他物品侵占道路、人行道等公共区域;在保护区或围栏附近乱扔垃圾;以及在公寓楼内非法放牧家畜家禽等。
2、家庭关系侵害(处罚金额:500万至1000万越南盾)
当行为上升至对家庭成员人格与情感的侵害时,处罚金额显著提高。该层级明确定义了以下违法行为:蓄意阻止家庭成员与亲属会面或建立健康社会关系,实施孤立并造成持续性心理压力;基于外貌、性别或个人能力歧视家庭成员;非法阻挠祖孙、父母子女、夫妻及兄弟姐妹等亲属间行使法定权利与义务;以及强制要求家庭成员进行超出合理限度的过度学习。
3、严重暴力与疏失(处罚金额:1000万至2000万越南盾)
这是法令处罚的最高级别,涵盖两种性质的严重过错:
一是积极暴力行为,包括实施酷刑、虐待、殴打、威胁或其他故意损害健康与生命的行为;强迫家庭成员目睹针对人或动物的暴力场面,或强迫其接触宣扬暴力的音视频内容,从而造成深刻心理创伤。
二是消极照护职责的违背,具体表现为:未能依法抚养或照顾孕期妇女、36个月以下幼儿的母亲、残疾人、老年人、体弱者及丧失自理能力的家庭成员;或在家庭教育中严重失职。
此层级传递出明确的价值观:不作为的忽视与主动的暴力,在法律眼中具有同等的危害性。
三、细致剖析,重新定义家庭行为红线
法令对家庭行为的规范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度。在传统认知中,法律通常只介入肢体暴力等极端行为,而此次越南法令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将诸多“软暴力”纳入规制范围。
在罚款层级上,法令体现了鲜明的梯度原则。最基本的虐待、殴打、威胁等危害健康生命的行为,处罚上限为2000万越南盾;而更具隐蔽性的心理操控行为,则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那些曾被视为“教育严格”或“性格使然”的行为,如今被明确划入违法范畴:
阻止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社会关系的“社交隔离”
基于外貌、性别或能力的家庭内部歧视
阻隔祖孙、亲子之间情感联结的行为
备受关注的“强迫过度学习”
最值得关注的是,法令对“心理暴力”的界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强迫家人目睹针对人或动物的暴力场景,或以特定内容造成持续心理压力,将被处以1000万至2000万越南盾的最高额罚款。
在笔者看来,这种立法精度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认知的深化。心灵的创伤有时比肉体的伤痕更加持久,而法律终于开始承认这一点。
![]()
四、深层思考,过度学习禁令背后的教育焦虑
在所有处罚条款中,“强迫子女过度学习”这一项尤其引人深思。它精准地击中了东亚文化圈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痛点。
在越南乃至许多亚洲国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家长们往往不惜代价将孩子推向补习班和题海战术,深信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
而这条法规的本质,是在挑战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假设: 即父母有权以“为你好”之名,无限侵占孩子的休息、玩耍和探索自我的时间。
笔者曾接触过一位河内的初中生,她每天的日程从早上5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结束,周末更是被各种才艺班填满。“我感觉自己像一部学习机器,”她坦言,“我知道父母爱我,但这种爱让我窒息。”
这条法规的意义不在于惩罚,而在于重新校准爱的表达方式——真正的教育不应是压垮童年的负担,而应是点亮内心的火种。
五、文化语境,家庭观念与现代价值的碰撞
越南此次立法改革,放在其文化传统背景下观察更显其突破性。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越南社会,历来重视家庭伦常,父母在家庭中享有近乎绝对的权威。
这种权威在过去被视为维系家庭稳定的基石,而在现代社会,其与个人权利、心理健康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
新法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尊重父母的教育职责,又保护子女的基本权益;既维护家庭和谐,又防范以爱为名的伤害。
笔者认为,这种平衡恰恰是许多处于转型期社会所需要的智慧。家庭不是法外之地,但法律的介入也需要把握分寸,避免破坏家庭应有的温情。
就像是给狂奔的马车系上缰绳,不是要让车停下来,而是确保它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跌落悬崖。
![]()
六、全球视野,家庭教育立法的趋势所向
越南并非首个对家庭教育行为进行立法规制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类似的立法趋势已逐渐显现。
中国2022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父母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新加坡教育部门也对补习过热现象多次发出警告,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法规的背后,是各国对“教育异化”现象的普遍担忧。当学习成为负担、成绩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时,教育反而背离了培育人才的初心。
越南此法令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教育方式与家庭暴力防治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家庭保护网络。这不仅关乎个别家庭的教养方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质量。
笔者坚信,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家庭,而健康的家庭必然建立在相互尊重和适度空间的基础上。这条法规或许会面临执行上的挑战,但其象征意义和引导作用不容小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