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亲手炸掉刚建6年的高效火电站,一边高喊“绿色未来”。
结果工业崩了、企业跑了,连汽车巨头都撑不住。转头却靠中国技术、中国市场重振“德国制造”。
这是战略觉醒,还是被现实逼到墙角的无奈低头?
![]()
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就来聊聊这个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德国:
曾经的工业巨人,如今为何要把自己的命脉,悄悄系在中国身上?
![]()
提到德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德国制造”,曾经的德国工业就像一块金字招牌。
汽车、家电、机械设备在全球都有着极高的口碑和市场占有率。
可这些年,德国却接连做出让人看不懂的操作。
![]()
一边大刀阔斧地拆除核电站、火电站,推进所谓的能源转型。
一边看着本土工业不断衰退,企业裁员、工厂关闭成了常态。
如今甚至要依赖和中国合作来寻找工业发展的新希望,这一系列操作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德国在能源转型上的激进程度,放眼全球都很少见。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就出现了反核运动。
当时民众担心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还有核废料处理难题。
![]()
毕竟放射性废料需要数万年才能无害化,谁也不想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放射性尘埃飘到德国,实测的污染数据让民众恐慌情绪加剧。
反对核电站的人一下子涨到了69%,这也为后来的弃核埋下了伏笔。
![]()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成了德国弃核的关键转折点。
事故发生后,超过十万德国民众涌上街头抗议,强大的民意直接倒逼政府改变政策。
时任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政府,把原本计划2036年全面关停核电站的期限硬生生提前到2022年底。
![]()
虽然后来因为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最后三座核电站的关闭时间短暂延期。
但到2023年4月,德国还是关停了境内最后三座核电站,正式告别了核电时代。
要知道,这三座核电站在2022年还贡献了德国6%左右的发电量。
说停就停,直接让德国的电力供应少了一块重要支撑。
![]()
不光是弃核,德国在淘汰火电站上也同样“果断”。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德国议会在2020年通过《煤炭退出法》。
规定最晚2038年彻底淘汰煤电,甚至还专门成立了煤炭退出委员会来推进这件事。
![]()
更让人觉得可惜的是2025年被炸掉的汉堡莫尔堡火电站。
这座火电站2015年才建成,总投资30亿欧元,是德国发电效率最高的电厂之一。
可运行还不到6年,2020年底就停止发电了,最后落得个被爆破拆除的下场。
![]()
其实这座火电站的命运,也暴露了德国能源转型中的诸多问题。
一开始,它想接入当地供热网络增加收入,却因为“不符合环保减碳目标”被拒绝。
想满负荷运行,又因为用河水冷却会影响鱼类生存,被欧盟禁止,只能用厂区循环冷却塔。
导致冷却能力不足,只能低负荷运行。
![]()
再加上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要交不少碳税,运营下来根本不赚钱。
最后德国搞了个火电厂退出补贴招标,谁要的补贴少就给谁钱让其关闭。
这座高效火电站因为要价低,就成了被淘汰的对象。
![]()
大量核电站、火电站被关停,直接导致德国发电量大幅下滑。
从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能看到,2017年德国发电量达到历史顶峰的6537.23亿度。
![]()
之后就一路下降,2024年更是跌到4315亿度,在全球的排名也掉到了第十位。
要知道,德国过去十几年长期是世界第三、第四大经济体。
发电量却跌得这么厉害,背后的能源转型激进问题难辞其咎。
![]()
能源问题还没解决,德国的工业又陷入了困境。
曾经引以为傲的“德国制造”,如今正被去工业化的阴影笼罩。
最让人关注的就是汽车行业,作为德国工业的支柱之一。
![]()
大众汽车去年宣布要关闭三家德国本土工厂,裁员数万人,还得降低员工薪资来缓解压力。
这可是大众87年历史上第一次关闭工厂。
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意识到德国工业衰退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
不止大众,其他工业巨头日子也不好过。
德国家电制造商美诺公司,把部分生产转移到了波兰,让德国本土约700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
大陆集团、采埃孚这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分别裁员数千人,关闭了多家工厂。
![]()
企业不仅在关厂裁员,连投资都在减少。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显示。
近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和近两成的工业企业,计划未来几年减少对德国的投资。
这对德国工业的未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
德国工业会走到这一步,能源危机是重要推手。
2021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跟着欧盟切断了和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供应。
可之前德国约30%的能源都依赖俄罗斯,这么一断,能源价格直接飙升。
![]()
对钢铁、化工、汽车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来说,高昂的能源成本成了沉重的负担。
有些企业扛不住,只能把生产线搬到能源价格低的地区。
留在德国的企业,也只能通过裁员、降薪来压缩成本,工业活力大受影响。
![]()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也给德国工业“插了一刀”。
为了振兴本国制造业,美国通过政府补贴吸引欧洲企业去美国建厂,还提供大量财政支持。
面对这样的诱惑,不少德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巨头,纷纷把投资转向美国。
![]()
这不仅让德国流失了大量工业资本,还稀释了本土的技术积累。
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越来越被动,和美国企业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更关键的是,德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明显滞后了。
![]()
现在全球都在搞新能源、人工智能、无人机这些前沿技术,可德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舒适区。
就拿电动车来说,美国的特斯拉、中国的比亚迪已经遥遥领先。
德国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还在依赖内燃机技术,转型速度慢得惊人。
![]()
而且德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普及和应用也跟不上。
传统优势产业的光环逐渐褪去,工业竞争力自然越来越弱。
![]()
眼看着本土工业陷入困境,德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希望通过合作来扭转局面。
其实中德经贸往来早就很密切了,中国一直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2025年前8个月,中德进出口总额达到1634亿欧元,中国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
对德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完备的产业链,根本离不开。
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动作越来越多。
![]()
大众汽车计划在中国建造新的电动车生产基地,还在合肥设立了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
宝马、拜耳这些巨头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
这些企业之所以愿意扎根中国。
就是因为中国在新能源、电动车等领域有着领先技术和广阔的市场,能帮它们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新兴产业合作上,中德的互补性很强。
![]()
德国在精密制造、高端工业产品上有传统优势。
而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领先,还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
比如德国大众和中国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后。
在智能网联汽车、电池技术和车载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双方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了互利共赢。
![]()
就连德国的百年企业科德宝集团,也在借助中国的进博会寻找新发展。
科德宝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时,推出的可再生PET汽车顶棚基材受到很多客商关注。
原本需要2年的量产流程,因为进博会的推动,1年就完成了。
![]()
2025年的进博会上,科德宝不仅扩大了参展面积。
还从汽车展区搬到技术装备展区,全面展示在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实力。
还和张江集团合作成立“人形机器人共创中心”,布局新兴赛道。
![]()
现在的德国,一边是本土工业衰退的无奈,一边是和中国合作的迫切。
曾经靠“德国制造”称霸全球的工业强国,如今要依赖中国市场和技术来实现工业梦。
这样的转变确实让人感慨。
![]()
不过对德国来说,只要能放下偏见,坚持务实的合作态度。
借助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或许真能为本土工业找到一条重生之路。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合作,能不能真正扭转德国工业的颓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